第三节 民族独立国家在亚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一、“非洲年”与 60 年代独立的非洲国家

在加纳、几内亚独立的带动下,60 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仅 1960 年就有 17 个

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之后,又有 15 个国家相继独立,

到 60 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 41 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 84%,总人口的 88%。非洲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法属、西属非洲殖民地的独立 法属非洲面积约占非洲总面积的 35.6

%,共分 15 个地区。根据法兰西联邦的海外“根本法”,1956 年它们都获得了半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但非洲民主联盟等民族主义政党不满足于此,进一步提出独立要求。1958 年戴高乐政府颁布第五共和国宪法,宣布建立“法兰西共同体”以取代“法兰西联邦”,凡加入共同体的海外领地得享有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但法属非洲人民要求彻底独立。1959 年塞内加尔和马里组成马里联邦,要求立即独立。法国不得不修改宪法,同意在 1960 年让法属非洲各国独立。先后获得独立的国家在法属西非有达荷美(8 月 1 日)、尼日尔

(8 月 3 日)、上沃尔特(现名布基纳法索,8 月 5 日)、象牙海岸(现名科特迪瓦,8 月 7 日)、塞内加尔(8 月 20 日)、马里(9 月 22 日)、毛里塔尼亚(11 月 28 日);在法属赤道非洲有:乍得(8 月 11 日)、中非(8 月13 日)、刚果[布] (8 月 15 日)、加蓬(8 月 17 日);法属托管地有:喀麦隆(1 月 1 日)、多哥(4 月 27 日);法属东非殖民地有:马达加斯加(6 月 26 日)。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只占总面积的 1%。1968 年 10 月 2 日西属几内亚独立后改称赤道几内亚。

在上述国家中,喀麦隆独立的道路最为曲折。它受法、英两国托管。工会领袖尼奥勃和穆米埃等人于 1948 年 4 月创建喀麦隆人民联盟,从发动工人运动开始进而开展民族独立运动。他们要求结束托管,统一两个托管区。1955 年 5 月又组织了全国总罢工和城市群众的示威运动。法国殖民当局进行残酷

镇压,屠杀爱国群众 5000 多人。这场“五月惨案”迫使喀麦隆人民不得不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1956 年 7 月人民联盟在萨纳加滨海地区发动起义, 迅速得到杜阿拉、雅温得等地的响应。游击战遍及全国 21 个省中的 11 个省,

法国调集军队 8 万多人进行镇压,并在 1958 年收买叛徒杀害了起义领袖尼奥勃,1960 年 11 月又命法国特务组织毒死了穆米埃,此后,武装力量陷于分裂,终于失败。

以阿赫马杜·阿希乔为首的另一派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力图通过宪制改革谋求独立。他们借法国的领地议会选举和戴高乐的法兰西共同体的选举改革而进入各级议会和政府,并于 1958 年建立喀麦隆联盟,阿希乔任自治政府总理。他利用人民的武装斗争对法国施加压力,与法国进行独立谈判,同时向联合国呼吁,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1959 年 3 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喀麦隆于 1960 年 1 月独立的决议,法国同意法属托管区独立。英属托管区根据联大

决议,于 1961 年 2 月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南部地区赞成与喀麦隆统一,北部地区赞成与尼日利亚统一。1961 年 10 月南喀麦隆英属托管区并入喀麦隆共和国,共同组成联邦共和国,阿希乔任总统。他致力于全国统一的事业。1966 年全国各政党合并为唯一的合法政党——喀麦隆民族联盟,并着手进行各种

政治经济改革,遏制部族主义,经过 12 年的努力,终于在 1972 年 5 月取消联邦,建立了喀麦隆联合共和国。

英属非洲的独立 英属非洲殖民地占非洲总面积的 29%,其中的英属索马里和尼日利亚在“非洲年”独立。索马里曾被英、法、意瓜分为三。战后,意属索马里成为联合国托管地,联合国决定于 1960 年实现其独立。英属索马里人民也要求同时独立,并实现两地区的统一。经当地民族主义组织与英国的多次谈判,英国被迫同意,1960 年 7 月 1 日两地宣布合并,成立独立索马里共和国。

尼日利亚是西非的大国,它的独立道路与加纳相同。英国殖民当局在镇压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同时,又在 1945、1949、1954 年三次推行“宪法改革”。以阿齐克韦为首的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国民大会领导群众为争取独立进行了积极的斗争。他们被选入尼日利亚联邦议会,1957 年议会通过要求独立的议案。1959 年通过大选与北方人民大会党组建联合政府,之后便与英国谈判独立问题。英国因迫于种种压力同意尼日利亚在 1960 年 10 月 1 日独立,并成立联邦共和国。

接着取得独立的英属非洲国家有:塞拉利昂(1961 年 4 月 27 日)、坦

噶尼喀(1961 年 12 月 9 日)、乌干达(1962 年 10 月 9 日)、肯尼亚(1963

年 12 月 12 日)、桑给巴尔(1963 年 12 月 10 日)、尼亚萨兰(1964 年 10

月 24 日,后改名为马拉维)、冈比亚(1965 年 2 月 18 日)、贝专纳(1966

年 9 月 30 日,后改名为博茨瓦纳)、巴苏陀兰(1966 年 10 月 4 日,后改名为莱索托),毛里求斯(1968 年 3 月 12 日)、斯威士兰(1968 年 9 月 6 日)。这些国家除肯尼亚外,独立道路基本上是“加纳模式”。

肯尼亚的独立有农民武装斗争的基础。1952 年曾爆发“茅茅运动”,口号是:“把白人抢去的土地夺回来”。吉库尤族农民首先发难,其他各族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卷入,并遍及全国,仅宣誓者就达百万人,影响很大。英国殖民当局对起义人民进行残酷镇压。截至 1955 年 9 月止,殖民当局已屠杀

了 9 万人,监禁了 8.7 万人,俘获并绞死了起义军司令基马提。著名的泛非运动领袖、肯尼亚非洲人联盟主席肯雅塔因涉嫌“茅茅”而遭逮捕。1960 年肯尼亚非洲人联盟改建为非洲民族联盟,提出“为争取立即独立而斗争”的口号,农民运动再度高涨。1961 年 7 月,肯雅塔获释,不久便代表肯尼亚出席在伦敦召开的制宪会议,经过双方妥协,英国同意肯雅塔组建内部自治政府,并宣告肯尼亚独立。

1964 年 4 月 26 日,独立后的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政府,同年

10 月改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坦噶尼喀是由英国托管的原德属殖民地。

1954 年尼雷尔领导建立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主张通过争取自治逐步取得

独立,他于 1955 和 1956 年两次赴联合国要求独立,得到国内人民的拥护。

1960 年,他的党在立法议会选举中获胜,参加了政府。1961 年联合国决定取消托管制,使坦噶尼喀独立。桑给巴尔原为英国保护国,1963 年英国允许桑独立,但仍由受英国支持的封建王室和民族主义党掌握政权。1964 年 1 月, 桑给巴尔非洲—设拉子党领导人民起义,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人民共和国。为了巩固共和国,抵制帝国主义干涉而与坦噶尼喀共和国合并。从此,坦桑尼亚成为支持南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基地。

比属非洲的独立 比利时在非洲的主要殖民地是比属刚果,当时称刚果

(利),这里资源丰富,面积辽阔,占非洲总面积的 7.7%,于 1960 年获得

独立。此外,比利时还托管卢旺达和布隆迪,根据联合国结束托管制的决议, 两国于 1972 年 7 月 1 日独立。

比利时曾以极暴虐的手段统治刚果(利)。战后,这里一直被西方称为“安定绿洲”、“沉默地带”。非洲的觉醒使刚果(利)不能再沉默了。1959 年 1 月 4 日,利奥波德维尔举行人民集会,刚刚出席全非人民大会归来的民族主义领袖卢蒙巴在会上提出了独立的要求。会议立即遭到比利时军警的镇压,发生了流血事件,随后,全国性的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潮。1960 年初, 比利时政府被迫与刚果各民族主义政党举行圆桌会议谈判,同意移交政权。1960 年 6 月 30 日刚果(利)共和国宣告独立,卡萨武布任总统,卢蒙巴任总理。7 月 8 日比利时借口刚果打算驱逐比利时军官而进行武装干涉。比、英、法老牌殖民主义者还在刚果的主要工矿区加丹加(今沙巴省)支持冲伯集团叛乱,制造加丹加、开赛省与刚果(利)共和国分裂。

由于卢蒙巴向联合国求援,1960 年 7 月 14 日联合国军进驻刚果。美国妄图乘机以联合国的名义控制刚果(利)共和国,排挤比、英、法各殖民主义势力。卢蒙巴对美国干涉其内政的行为深为不满,双方矛盾迅速激化。美国遂于同年 9 月策划政变,推翻卢蒙巴政府,并假手冲伯集团于 1961 年 1

月 17 日在伊丽沙伯维尔杀害了卢蒙巴及其战友。这一事件在国内外激起了普遍的抗议浪潮。随后副总理基赞加在斯坦利维尔组建合法政府,继续卢蒙巴未竟的事业。但由于新老殖民主义者的武装干涉和政治欺骗,该政府也于1961 年 8 月被颠覆。从 1961 年 9 月到 1963 年初,新老殖民主义者为争夺刚果发生了三次火并,最后美国占了上风。1964 年在刚果 2/5 的地区爆发了人民武装斗争,然而由于武装力量内部不团结,以及军事路线上的错误,于 1965

年下半年,武装斗争遭到失败。据估计,在独立后的 5 年中,约有 50 万人死

于战乱。人民渴望和平和统一。1965 年 11 月 24 日国民军司令蒙博托宣布接管政权,为实现和平与稳定,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首都改名为金沙萨,国名称为刚果(金),后又改称扎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