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埃及共和国的成立与苏伊士运河战争

七月革命的胜利 埃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苏伊士运河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视为“生命线”上的咽喉,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埃及的。尽管早在 1922 年英国就已同意埃及王国独立,但它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埃及的控制。1936 年英国迫使法鲁克王朝与之签订《英埃 20 年同盟条约》,规定英国可以在运河区驻军,有使用埃及的基地、港口等特权。战后埃及人民为反对这一奴役性条约而掀起了群众性的抗英浪潮。1950 年 1 月华夫脱党再次执政后,明确提出废除 1936 年条约,但该内阁仅存在 1 年半就被国王解散,华夫脱党也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巴勒斯坦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法鲁克王朝的腐败。1952 年 1 月 26 日开罗爆发了 50 万人的反英示威,王室血腥镇压爱国群众,更暴露了它们反动性。埃及的内外矛盾日益激化。

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在埃及军队中得到反映,在青年中下级军官中形成了以“自由军官组织”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民族主义力量。

该组织成员大多出身于城乡中小资产阶级家庭,毕业于各级军事院校。他们怀有满腔的政治热情,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痛恨王室的腐败无能,对华夫脱党的蜕化变质、堕落成“绅士俱乐部”也十分不满。他们要靠自己的组织拯救祖国。该组织的发起人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出生在亚历山大的一个邮政职员家庭。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教官。从 1944 年起他就在学员中发展秘密组织。1948 年他们参加了巴勒斯坦战争。法鲁克国王及其卖国集团将破旧武器运往前线,是导致埃军惨败的原因之一。纳赛尔对此十分气愤,这个事实使他认识到“最大的战场还是在埃及”,坚定了他推翻法鲁克王朝的决心。1949 年底他和他的战友在开罗秘密成立“自由军官组织”,通过了组织制度,规定一切行动绝对保密,每个成员都应掌握一支部队,每周要印发宣传品。1950 年初,纳赛尔当选为执委会主席,5 个人组成一个基层支部, 每 20 个支部编为一队,形成联络网。1952 年 1 月 6 日官方组织的开罗军官

俱乐部改选其管理委员会,国王试图乘机安插自己的亲信,但自由军官组织则使自己的候选人以压倒多数当选,这是他们对自己力量的一次检阅。

1952 年 2 月,“自由军官组织”准备起义。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于 6 月推举德高望重、同情革命的高级军官穆罕默德·纳吉布将军任执委会主席, 纳赛尔任副主席兼参谋长,实际决策者仍是纳赛尔。6 月 17 日国王下令解散军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并要逮捕自由军官组织的骨干。在此情况下,自由军官组织于 7 月 22 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起义。起义的计划和步骤是:

(1)确保控制军队;(2)组织新的文官政府,赢得人民的支持;(3)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废黜法鲁克。

7 月 22 日午夜 11 点到 23 日凌晨 2 点,自由军官领导下的部队占领了各军营,逮捕了所有高级军官,然后占领了广播电台、电报电话局、火车站, 控制了首都和军队。7 月 23 日晨 7 点 30 分和次日凌晨,起义者先后播发了两个声明,向人民宣布革命的胜利,但没有阐明革命的真正目的。只是说: “我们要改革和整顿军队以及一切国家公共事业。我们要高举宪法的旗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迷惑王室。25 日起义部队开到亚历山大,26 日上午包围王宫,并向国王发出最后通牒,要他退位。法鲁克浑身颤抖,在“退位诏书” 上签了字。当天下午他只身乘游艇离开埃及,驶往意大利定居。起义指挥部再次发表告人民书,宣告革命成功。

七月革命后,自由军官组织执委会改为“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了政权,公布了纳赛尔拟定的革命“六项原则”:(1)消灭殖民主义;(2)消灭封建主义;(3)消灭垄断,结束资本对政权的控制;(4)建立社会公正;

(5)建立一支强大的爱国军队;(6)建立健全的民主生活。接着便开始土地改革。1953 年 6 月 18 日新政权宣布永远废除君主制,正式成立埃及共和国,纳吉布任总统兼总理,纳赛尔任副总理。由于纳吉布在社会改革问题上与纳赛尔政见分歧,并与华夫脱党势力勾结,翌年 4 月 18 日纳赛尔取代纳吉布任总理,并重任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1956 年埃及公布新宪法,6 月 23 日纳赛尔正式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收复苏伊土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从 1859—1869

用了 10 年时间、牺牲了 12 万人修建成的。但运河一直被英法资本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所控制,每年从运河获得巨额利润。这严重地损害了埃及的主权。1955 年运河利润为 1 亿美元,埃及只分得 300 万,仅占 3%。七月革命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发电量,埃及政府拟订了在尼罗河中游建造阿斯旺高坝的计划。工程需要约 10 亿美元资金。美、英和世界银行起初同意贷款,但因埃及拒绝其附加条件,他们便宣布撤回“援助”承诺。于是,埃及想利用运河的收益建坝,为此必须收回运河主权。

纳赛尔政府从 1953 年起就与英国谈判。1954 年 10 月 19 日签订了《关

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军在签约后 20 个月内分批撤出埃及领

土。1956 年 6 月 12 日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

了占领达 74 年之久的运河区。同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庆祝革命

4 周年的群众大会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产、权利及义务均移交埃及,原管理机构解散,由埃及成立新的机构管理运河航运。埃及人民对政府果断维护独立主权的正义行动表示坚决支持,人们涌上街头欢呼胜利。

英法对埃及政府的这一行动大为恼怒,立即对埃及进行经济制裁,冻结

其在英法的资产,并在地中海调兵遣将,加紧军事部署。8 月 2 日英法美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运河是“国际水道”,应当实行“国际管理”。为此提出召开有 24 个海运国参加的伦敦会议。8 月 16—23 日英法美等国单独举行伦敦会议,讨论运河国际化计划。会后委派一个“五国委员会”与埃及谈判。埃及坚决反对任何国际管理机构来经营运河。9 月 12 日第二次伦敦会议又提出组织一个“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来管理的方案,同样遭到埃及的抵制,加之美国与英法之间勾心斗角,这个计划遂遭破产。为了摆脱被动局面,英法于 9 月 23 日将运河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进行讨论。10 月 13 日安理会通过了六项原则,内容包括尊重埃及主权、保证自由通航、埃及照顾使用国利益等内容。英法的“国际管理”企图再次破产。于是,它们就准备用武力来达到目的。

英法在进行政治谈判的同时就已在塞浦路斯集结军队,拟订作战计划, 成立了联军总司令部。法国最先要求以色列共同参加对埃作战。从 9 月 1 日

至 10 月 24 日三国经过多次密谈,最终达成协议。计划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岛发起进攻,以吸引埃军主力,再由英法进攻运河区,切断埃军退路,全歼埃军。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以军兵分三路突袭西奈半岛,从而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立即宣布全国总动员,驻扎在运河区的埃及装甲部队开往西奈迎战。30 日下午,英法向埃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火,并以“保证运河的通航安全和自由”为借口,要求埃及以色列各自从运河区后退 10 公里。企图乘虚而入,占领运河区。这一无理要求立即遭到埃及政府的断然拒绝。10 月 31 日,英法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埃及机场和基地进行轰炸,埃及损失了 200 多架飞机。无比愤怒的埃及人民立即行动起来,青年们纷纷参加民族解放军,政府将武器发给群众。纳赛尔号召人民开展游击战,坚决表示要战斗到底。11 月 3 日埃军撤出西奈半岛来保卫运河,并成功地堵塞运河以阻止敌人的入侵。6 日晨,英法陆海军和空降部队 8 万多人在塞得港登陆。塞得港人民展开了英勇的保卫战。塞得港虽然沦陷了,但保卫者没有投降, 继续坚持游击战。埃及主力部队撤至伊斯梅利亚,准备打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英法以的“速战速决”计划完全破产。

这时,全世界人民掀起了反对英法以侵略、支持埃及正义斗争的热潮。阿拉伯国家纷纷与英法断交,断绝对英法的石油供应。中国人民也给予埃及人民有力的支援。11 月 10 日中国政府将 2 000 万瑞士法郎现金无偿地送给

埃及人民。苏联从 1955 年起就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卖武器给埃及;后于 1958

年 6 月又表示愿意为阿斯旺高坝的建设提供资金。赫鲁晓夫声称,英法如不停火,苏将不惜对英实行核攻击。美国企图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为此下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并以实施经济制裁威胁英法。11 月 1 日美国在联合国带头抛出立即停火的提案,并以压倒多数票通过。

1956 年 11 月 6 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2 月 3 日宣布从埃及撤军,至 22

日全部撤出。以色列军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于 1957 年 3 月撤离西奈退至

1949 年停火线。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加沙地带、沙姆谢伊赫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4 月 10 日运河在埃及政府管理下全部通航。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对亚非拉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说明殖民主义者已不可能继续用“炮舰政策”来维护其统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