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 1969 年 1 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了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

1969 年 7 月 25 日,尼克松在出访亚洲途中,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他说:“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是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的时候了: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第二,

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

这就是尼克松的“新亚洲政策”,后来很快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为了进一步澄清尼克松主义的含义,1970 年 2 月 18 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了题为《70 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的长篇报告,进一步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容。他还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使“尼克松主义”不仅成为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而且成为规定对苏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1971 年 7

月 6 日,尼克松又在堪萨斯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的地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初期相比,已不再处于十分突出或完全占支配的地位。美国要在国际事务中保持“领导地位”,就必须对对外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尼克松主义修改了核优势军事战略,提出“现实威慑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加强欧洲战略重点和作为欧洲侧翼的中东地区,集中力量制止苏联扩张,争取改变被动局面。这一战略的特点是以“一个半战争”的设想替代“两个半战争”的设想(即由在欧亚两洲各打一场大战,在其他地区打一场小规模战争,变为只在欧洲或亚洲打一场大战,同时在其他地区打一场小规模战争);同时主要准备打常规战争。

尼克松主义无疑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它不仅在尼克松任内成为对外政策的指南,而且对以后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尼克松主义的推行 根据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构想,尼克松政府首先急于在保全美国面子的情况下从越南脱身。在利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越南化” 计划失败后,终于在 1973 年 1 月 27 日同越南民主共和国签订了《关于在越

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同年 3 月 19 日,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其次, 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以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莫斯科,并使中苏都不得不向美国作出让步与妥协。第三,对苏推行“缓和”外交。在保持同苏联激烈争夺的同时,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试图用军控协议限制苏联扩充军备,用满足苏联某些要求的经济协议,换取苏联克制扩张行动。第四,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1974 年 6 月,同北约盟国共同发表《北大西洋关系宣言》,强调经济合作和美国不再对西欧“共同市场” 抱反对态度,强调西方防务不可分割,美国也不再反对英、法独立的核力量, 使美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日本,则于 1969 年 11 月签订美日《归还冲绳协定》,从而开始了尼克松所吹嘘的美日关系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