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苏联的恢复和发展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力的增强

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任务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打败法西斯的主力之一,它经历这场战争的严酷考验,变得更为强大。战争结束时,其军事实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被公认是世界第一流强国。这时,它拥有近 1140 万人的军队,有上万架飞机和上万辆坦克,而且这些技术装备主要是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苏军驻扎在西起德国易北河、东至朝鲜三八线的广大地区, 形成一支举足轻重的威慑力量。苏联对国际事务的态度还影响着各项重大国际问题的发展变化和解决。

但是,苏联的胜利来之不易。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四年多的战争消耗以及较发达的西部地区一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蹂躏,使其人力、物力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和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据 1992 年苏联

国防部公布,战争期间,苏联损失的军民总数达 2 700 多万人。全国很难找

到一个没有亲人伤亡的家庭。在物质方面,损失也极其惨重。 1700 多座城市、7 万多个村镇、3 万多个工矿企业、6 万多公里铁路、4 000 多个火车站遭到破坏;9 万多个集体农庄、1800 多个国营农场、2 000 多个农业拖拉机站遭到洗劫。直接物资损失总计为 6 790 亿卢布(按 1941 年的价格计算), 等于当时整个国民财富的 1/3。战争结束时,几千万居民无家可归,粮食产量下降到战前的 41%,食品和工业日用品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人们的生活相当困苦。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成为战后初期苏联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

恢复国民经济 在新形势下,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及时把工作重点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几百万人从武装部门陆续复员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许多军工生产开始转为民用生产。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同盟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变成为“冷战”,这使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又强调新的战争威胁,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办法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并仍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1946 年 3 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是,重建国家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大大超过这个水平。为此,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 1950 年,

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应分别比战前一年增加 48%、27%和 38

%;住宅建筑面积要达到 7 240 万平方米,约等于 1913 年全国住宅总面积的一半。

苏联党和政府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苏联人民在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为实现并提前完成“四·五计划”,重建家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在工业战线,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如 1946 年,在莫斯科车工巴·贝科夫和列宁格勒车工根·波尔特凯维奇的倡议下,开展了快速操作运动——金属切削速度由每分钟 70—80 米提高到 1000—1500 米。顿巴斯的矿

工们在短期内,从被淹的矿井中排除了 6.5 亿立方米的积水,这等于排干了

一个面积 70 平方公里、深 10 米的大湖;同时还修复了 2 500 多公里倒塌的

坑道,这相当于从莫斯科到巴黎之间修筑一条离地面 200 米以上的长隧道,

使顿巴斯重新成为苏联最大的产煤区。到 1950 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 6200

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 23 %,工业总产值比 1940 年增加 73 %。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1946 年建成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 年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 22%,其中棉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还没有达到战前水平。

在农村,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为巩固集体农庄制度、恢复和振兴农业也采取了多项办法。1946 年 9 月和 1947 年 2 月,联共(布)中央先后通过《关于消除集体农庄中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的措施》和《关于战后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决定纠正和解决侵占集体农庄公有土地、盗窃集体农庄财产、非生产人员过多、劳动日报酬贬值、农村党政干部滥用职权等问题。到 1947 年,归还集体农庄的土地达 470 万公顷,牲畜

14 万余头,有 45 万多非生产人员转入生产第一线。为了巩固集体农庄制度,

1950 年联共(布)中央还批判了乌克兰一些地区试行的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的做法,并提出在全国合并小集体农庄的任务。“四·五计划”期间,国家向农业提供了拖拉机 53.6 万台(每台按 15 匹马力计算),谷物联合收割机

9.3 万台,恢复并增强了农庄的物质技术基础。1950 年,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 年的 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了战前,但粮食产量仅为 8 120 万吨,比 1940 年少 1440 万吨,比计划指标少 4 580 万吨。

成就和问题 “四·五计划”期间,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一定改善。1947 年取消了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并进行币制改革,稳定了通货。5 年中,国家 3 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 1 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 270 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但是,在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下,1950 年后工业增长速度下降,1952年已降为 11.6%。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 年全苏人均粮食 432 公斤,仍低于 1913 年 540 公斤的水平。集体农户饲养的牲畜头数减少,1952 年比 1950 年,牛减少 8%,奶牛减少 10%,猪减少 6%。如与战前 1940 年相比,则各减少 27%、31%和 50%。农民负担很重。1950—1953 年期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 60 % 和全部甜菜与皮棉,以及 60 %的肉和奶,而所得的钱还不够用来支付把产品运往收购站的运输费。农庄庄员的劳动日报酬很低,平均不到一个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