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与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 战后初期建立的由美国领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当时美国的绝对优势的经济地位为基础,同时也是因为美国愿意并且能够向其他大国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条件和体制。这些条件和体制包括:稳定的美元和国际货币制度,美国为此提供黄金储备保证;开放的美国市场和国际贸易制度;保障廉价的石油供应。
但是到 70 年代初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已经成为明显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愿意也无力继续履行它原先在货币、贸易方面承诺的义务,拒绝承担稳定美元的责任并带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尼克松政府为了改善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刺激美国产品出口,1971 年 8 月宣布全国实施新经济政策, 其中包括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 10%的附加税。1971 年 12 月与 1973 年 2 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自此,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体系,终于瓦解。这是美国经济霸权急剧衰落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西欧、日本不能不各行其是,更加依靠自身力量和主动性来对付动荡的世界经济和保护自己的利益,资本主义世界不可避免地逐渐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个中心。
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进入 80 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向仍然十分明显。决定美国国际权力中心盛衰的三项关键性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在 80 年代都发生了对美国极为不利的变化。80 年代美国丧失了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辨的优势地位。在 80 年代初以前,美国技术产品贸易年年都有巨额顺差,但 1986 年美国第一年出现逆
差。80 年代美国金融实力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自 1914 年以来在 1985 年首次沦为净债务国,而且是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80 年代,美国的市场控制能力也在迅速缩小。美国的世界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地位已被西德所取代。
上述事实都说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已进入一个难以逆转的衰落时期。世界经济权力结构已由美国独霸局面向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相互抗争局面转移。
当然,美国仍是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例如,1986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42 061 亿美元,为日本的 2.5 倍,联邦德国的 4.5 倍;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各大国中仍然名列前茅。美国还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科学技术人材,而且,美国采取一系列对策,千方百计地遏止相对衰落的趋势, 并力争保持领导地位。1983 年美国提出“高边疆”政策和“星球大战计划”, 把新技术革命推向高潮,将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成果——电子计算机技术由过去主要用于军事,推广到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一系列领域和部门。这越来越成为国家政策和国家战略的最重要内容,不能不深刻影响到美国的国力和外交。
总之,由 70 年代初开始逐渐形成的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