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一、苏联在亚非的攻势和失败
苏联、越南侵略柬埔寨 苏联自 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同美国在全球展开争夺,一再自称是“亚太地区的头号强国之一”,提出建立亚洲安全体系的构想,力图打入亚太地区。1975 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获得抗美救国斗争的最后胜利。当时的越南领导人趁机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苏联由此而把越南作为其在东南亚地区扩张侵略的工具和伙伴。1978 年 11 月,苏越签订了为期 25 年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把越南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1979 年苏联获得了越南金兰湾、岘港等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越南成了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
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领导集团一方面公然背弃中越两国传统友谊,不断在中越边界制造事端,无理提出领土要求;另一方面则梦想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统治老挝、柬埔寨。苏越条约签订刚刚一个月,1978 年 12 月 3 日, 越南一手策划成立了“柬埔寨救国民族团结阵线”。12 月 25 日,越南出动20 多万大军入侵柬埔寨,并于 1979 年 1 月 7 日占领了金边,建立了伪政权。
面对越南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柬埔寨人民同仇敌忾,投入抗越救国的正义战争。1982 年 7 月 9 日,民主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领导的“柬埔寨民族解放运动”和宋双为首的“高棉人民解放全国阵线”三支主要抗越力量组成了以西哈努克亲王为主席的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使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7 年,民柬三方抗越武装已有 7 万多人。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迫使越军分散兵力,拉长战线,陷入一场“没有攻击目标” 的战争。西方报纸认为,越南军队在柬埔寨的处境,“类似美国军队在越南的经历”。
柬埔寨人民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和援助。自 1979 年起,每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柬埔寨问题,均以绝对多数通过决议, 要求一切外国军队从柬埔寨撤走。东盟国家不仅在政治上、道义上给予柬埔寨抗越力量以有力的声援,还增加武器和物资援助。1986 年 6 月,东盟外长会议表示支持民柬联合政府当年 3 月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八点建议。东盟还严厉谴责越南多次入侵泰国的侵略行径。越南内外交困,处境空前孤立。在这种情况下,越南自 80 年代后半期起,不得不在对外政策上作出某种调整。在继续依靠苏联的同时,承认柬埔寨问题只能采用政治解决办法,同意在柬埔寨成立四方联合政府,建立一个中立、独立、不结盟的柬埔寨。但同时企图加速推行“越南化”计划,在柬建立一个以金边政权为主体的亲越政府,长期控制柬埔寨。
越南依靠苏联的大力支持,欺凌弱小邻国,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越南的失败,实际也使苏联控制东亚的战略意图化为泡影。这是柬埔寨人民的胜利,也是东南亚人民的胜利。
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 苏联除在东南亚选择侵略印度支那作为突破口,在南亚则把印度和阿富汗作为其南下战略和亚太战略的两根主要支柱。苏联于 1971 年 8 月同印度签订了带军事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条约”,接着
便于 11 月 21 日支持印度军队向东巴发动全面进攻,迫使在东巴的巴基斯坦军队投降。1972 年 1 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苏联在赢得这一胜利之
后,又把矛头对准了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山国,部族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98% 的人信奉伊斯兰教。阿富汗地处战略要冲,19 世纪就是英俄角逐的场所。长期以来,阿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1973 年 7 月 17 日,前首相达乌德联系一批受苏联影响的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查希尔王朝,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但达乌德上台后,不愿完全听从苏联摆布,并公开宣称阿美关系是头等重要的。1978 年 4 月 27 日,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杀死了达乌德, 所谓“四月革命”宣告成功。
新政权成立后,大批苏联军政人员以“顾问”名义控制阿富汗政府机关、企业和军队。同年 12 月阿苏两国签订了为期 20 年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 规定双方将加强“军事领域内的合作”,并主张“建立有效的亚洲安全体系”。阿富汗当局的内政措施也基本上是在苏联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以苏联的模式为发展方向。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是企图变阿富汗为苏联的“卫星国”, 不能不激起阿富汗人民的愤怒反抗。
1978 年 6 月,东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首先爆发反政府武装起义,同年
冬,全国 28 个省的大多数均已出现武装抵抗活动。1979 年 3 月,一场大规模的起义在阿富汗的三大城市之一的赫拉特爆发,并促使国内反政府武装斗争进一步蓬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当局为了保住他们对这个经营多年的国家的控制权,决定直接出兵干涉。
1979 年 12 月 27 日晚,苏联在经过精心策划之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 空运大批军队完全控制了首都喀布尔。随后,早已部署在苏阿边境的苏军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时,在阿富汗的苏军人数已达 8.5 万人。在苏军保护下,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头目卡尔迈勒从国外回到喀布尔,出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它战后几十年来第一次直接出兵占领一个第三世界主权国家,标志着 70 年代苏联对外扩张的顶点。
但是,与苏联的主观设想相反,一如当年美国在越南那样,苏联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泥沼。尽管苏联现代化装备的军队到 1985 年增加到 15 万人, 却丝毫看不到取胜的前景。阿富汗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抵抗,大大小小各种抵抗组织多达数百个。1985 年由七大派抵抗组织建立了“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的统一战线,在战场上协同作战。苏军侵阿 8 年多,伤亡达 3.5 万
人,耗资多达 400 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动。1980 年 1 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作出撤军的“政治决定”。1988 年 5 月,苏联根据由联合国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尔政权、苏联和美国四方达成的日内瓦协议,开始撤军。1989 年 2
月 15 日,驻阿苏军总司令罗莫夫最后一个跨过苏阿界河。苏联结束了长达 9 年多的阿富汗战争。这是阿富汗人民在国际反霸正义力量支持下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苏美对非洲的争夺和非洲人民的反霸斗争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需要,苏联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加紧对非洲的扩张,主要通过军事渗透和军事援助扩大它在非洲的侵略势力,甚至进行直接军事干预。同时,勃列日涅夫集团也继承了赫鲁晓夫在非洲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衣钵,鼓吹在非洲建立“要求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可能转变为马列主义政党的“革命民主党”
或“先锋党”,并把一些非洲国家册封为“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国家, 以此笼络非洲国家,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
苏联在非洲的扩张,自 60 年代起与同样加紧在非洲进行渗透和侵略活动的美国进行激烈的对抗。这不能不激起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斗争中曾争取苏联的支持。苏联以“援助”为
名,不断加强其在埃及的势力,企图控制这个中东战略要地。1971 年 5 月苏埃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埃及接受苏联大量军事援助,但也因此而吃尽了苏联霸权主义的苦头。苏联派遣大批军事人员进入埃及,向埃及要求各种特权和占用军事基地,干涉埃及内政。苏联专家直接控制了埃及的军事、尤其是导弹防空系统。
苏联还对埃及加紧逼债。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行径引起了埃及政府和人民的强烈不满。1972 年 7 月,埃及萨达特总统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在埃及的“使命”,苏联在埃及领土上的一切设施和军事装备成为埃及财产,下令在埃及的两万名苏联军事人员限期撤走。1976 年 3 月,埃及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取消苏联军舰使用亚历山大等港口的便利,给苏联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长期以来,苏联极为重视控制非洲之角,企图实现其南下波斯湾,扩张印度洋,控制红海口的侵略计划。
早在 1967 年“六·五战争”后,苏联便乘苏丹因中东战争而与美国断交之机,加紧对苏丹渗透。1971 年和 1976 年,苏联在苏丹两次策动政变,均遭失败。苏丹政府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苏联的颠覆渗透活动,于 1977
年 5 月宣布驱逐全部在苏丹的 90 名苏联军事专家和部分外交官员。
1974 年 9 月,埃塞俄比亚发生军事政变。不久,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被废黜。苏联趁机通过“军援”,将势力渗入埃塞俄比亚。当时埃塞俄比亚和邻国索马里正为埃塞俄比亚东南部欧加登地区的归属问题激烈争执。苏联支持埃塞俄比亚反对索马里的领土要求。美国因反对埃新政权而支持索马里。两个超级大国竞相插手非洲之角。特别是苏联,在 1977 年 7 月的埃索战争中直接援埃,甚至出动大批飞机,为埃塞俄比亚空运武器和古巴军事人员。11 月,索马里宣布废除《索苏友好合作条约》,驱逐全部苏联军事顾问和文
职专家。埃塞俄比亚在苏、古武器、军人支持下,自 1978 年 1 月起在欧加登地区反攻得手,使索马里军队遭到惨败。苏联在非洲之角的大规模卷入招致了非洲和世界各国主持正义舆论的强烈谴责。他们要求苏、古军队撤走,让非洲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1975 年苏联对安哥拉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干涉,使苏联对非洲的侵略扩张和苏、美在非洲的争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安哥拉原属葡萄牙殖民地。50— 60 年代安哥拉人民在争取解放斗争的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三个民族解放组织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哥拉人民联盟和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三派尽管有不和和冲突,但都坚持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然而,苏联却趁着葡萄牙殖民统治宣告瓦解、安哥拉即将独立之际,开动宣传机器,把三个解放组织人为地分为“革命的”、“爱国力量”和“反动的”、“右派势力”, 挑起三派之间的冲突。苏联开始采取由古巴出人,自己出钱出枪的手法进行代理人战争。1976 年初,苏联支持的“人运”击溃了“解阵”部队,并将“安盟”部队赶出城市。此后,苏、古军队仍赖在安哥拉不走,并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协定,乘机打入安哥拉各要害部门。
苏联在干涉安哥拉暂时得手之后,又在 1977 年 3 月和 1978 年 5 月两次策动前加丹加宪兵组成的雇佣军队从安哥拉对扎伊尔沙巴省的武装入侵。扎伊尔蒙博托总统召回驻苏大使,以示抗议。在第二次入侵沙巴事件时,摩洛哥、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多哥、加蓬、中非、埃及 7 国共同出兵,组成支援扎伊尔的联合部队。西方法美比等一些国家为了抵制苏联在中非的扩张, 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向扎伊尔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援。这样,苏联对扎伊尔的扩张不得不暂时却步。
在西撒哈拉、乍得、厄立特里亚等其他非洲地区燃起的战火,也有苏联直接间接的插手。
苏联对非洲的侵略扩张,是它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的行动败坏了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声誉,同时也削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