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澳大利亚的政治经济与对外政策
政党和政府 战后活跃于澳大利亚政治舞台上的政党主要有工党、自由党和国家乡村党。自由党 1944 年由原澳大利亚联合党发展而成,主张自由贸易,发展私人企业,反对国有化,代表着国内工业和金融业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国家乡村党主要代表大地主、牧场主利益,始建于 1918 年,当时称国家党或乡村党,1982 年定名为国家乡村党。该党主张发展制造业,保护国内初级产品市场和价格,旨在维护乡村社团利益。自由党和国家乡村党长期合作,联合执政,从 1949 年至 1972 年,连续在澳执政,1972 年 12 月被工党
击败下台,但 1975 年东山再起,至 1983 年又执政约 8 年,1983 年 3 月才被
工党再次击败下野。工党创建于 1891 年,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和国有化,并主
张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工业,限制垄断,保障充分就业。工党执政从 1941
年到 1949 年,此后直到 1972 年才再次在大选中获胜,组成了以爱德华·惠特拉姆为总理的工党政府。1975 年 12 月,总督约翰·克尔撤消了惠特拉姆的总理职务,自由党和国家乡村党在大选中获胜上台。1983 年 3 月,工党赢得大选,组织了霍克政府,1984 年,霍克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连任总理。
澳大利亚政府长期坚持与美国结盟,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积极追随美国。1951 年,澳大利亚与美国、新西兰共签“澳新美安全条约”,结成三国军事同盟,并派兵直接参加侵朝战争。1954 年,澳大利亚加入美国支持的“东南亚防务条约”,60 年代还同意美国在澳建立军事设施,并派兵参加了侵越战争。70 年代,澳大利亚亲美的联盟政策受到国内各种势力的批评,工党也宣称要改变澳美关系,使联盟变为“联系”。这种变化,反映了国际形势变化对澳大利亚产生的影响,是澳大利亚要求自主参与国际事务,寻求在保持对美结盟关系条件下的平等与灵活自主的一种反映。
经济和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在经济上仍严重依赖英国, 基本上是英国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战争期间,英澳联系受阻,澳大利亚本国工业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50 年代,澳大利亚出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羊毛景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稳定在 4%以上。60 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 5.5%,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并出现“矿业景气”,工矿业生产总值超过了农牧业生产总值。这个发展, 使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的澳大利亚变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并于 60 年代跻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据联合国统计,1969 年,澳大利亚国民生产总值已列世界第 10 位,人均工业产值已接近英国。
1970 年有绵羊 1.8 亿只,占世界产毛羊总数的 1/6 和羊毛产量的 1/3。
1990 年,开发了阳光能变成电能效率达 23%的太阳电池,效率为世界之最。工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国之一。据统计,1970 年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 32 个国家中,澳大利亚排在第 13 位。
以科学技术立国为目标的澳大利亚,重视把科研成果转化给企业。80— 90 年代,许多大学都成立了转化成果的研究中心。1992 年,在政府主持下, 成立了推进新技术转换成产品的公司,并且向国外转让新技术。澳大利亚的基础医学研究领域中,曾出现了 3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这个领域中,也开发有独创产品,并出口国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薄弱。
澳大利亚在 60—70 年代中,形成了 4 大财团约 20 家垄断组织。它们控制着国家主要经济部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较快,国家通过国营企业、国家投资、国家订货及财政税收等手段干预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对长远发展造成不良影响。80 年代初出现了罕见的经济衰退,导致了自由党和国家乡村党政府的垮台。
澳大利亚一直把维护本国安全视为对外政策的准则,因此奉行联盟美国为中心的外交政策。凡遇重大国际问题均追随美国,并积极利用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保障本国安全。澳大利亚战后一直重视发展同亚太地区国家的联系,注重改善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1972 年工党领袖惠特拉姆执政后立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出访亚洲各国。在国际事务方面,澳大利亚主张改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倡议建立南太平洋无核区和印度洋和平区。在中东问题上,既承认以色列也承认巴勒斯坦人民应享有自决权;主张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实现黎巴嫩国内和平与和解。澳大利亚与苏联于 1943 年建交,但关系一直较为冷淡疏远,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澳大利亚对苏实行制裁和禁运, 强烈谴责苏联,要求苏联无条件撤军。80 年代中期的工党政府,对苏关系较为缓和,宣布两国关系已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