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新旧格局交替时期,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影响的增强 从机遇方面看:(1)两极格局瓦解,美俄缓和,中国与美、俄、日关系正常化,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苏联解体,从战略安全角度看,相当程度上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对中国的威胁, 也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关系的调整。(2)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走向多极化,美苏两霸,一个已经解体,一个相对衰落,而其他力量中心的力量却在上升。这就增加了中国外交的回旋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比过去更大了。在多极格局中,谁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11 亿多人口的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地位正在提高,要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外国一些投资战略家指出,一个迅速工业化的中国将决定亚洲的命运,并将在世界今后 20 年中出现的最大规模蓬勃发展中居领先地位。

中国面临的挑战 从挑战方面看:(1)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当前日益明显的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有不利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调查研究,不失时机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具体地说,既不能借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盲目崇拜西方,迷信私有制,放弃社会主义方向;又不能看不到资本主义虽然本性未改,却面目已非,不能仍然停留在某些传统观念上。要结合中国国情,去认真地有分析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更不用说去尊重那些在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国际惯例,以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正在抬头。它们把矛头针对第三次世界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企图压它们放弃社会主义。早在 1989 年 11 月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

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①这些论断正在被近年来的实际所一再证实。

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 今天,中国面对国际上新的机遇与挑战,再次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1992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指出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千万不可丧失时机。大会同时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 11 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和系统化,成为指导中国 90 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尽管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经过一段时间后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这些年来中国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93 年4 月,各国公认的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了有关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题为《新出现的市场经济》的排序报告,中国的排序位居印度、俄罗斯等 20 个转轨大国之首,这不仅表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超出其他转轨国家,而且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引起了世界各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经社信息和政策分析部发表的 1993 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强劲有力。它在积极转向市场经济之时, 并没有把国有资产私有化。中国的经验与俄国和东欧国家面临的经济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然,同其他改革一样,对外开放中存在着尖锐的斗争。西方资产阶级乘中国对外开放的机会,妄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腐蚀社会主义机体,国内也有人反对或者破坏社会主义,拜金主义的腐败社会风气有所滋长,资产阶级自由化观念也在乘虚而入,这些不仅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起着腐蚀社会主义的作用,是必需认真对待并予以克服的。

目前,全体中国人民正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遵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团结一致,扎实工作。社会主义的中国正展现其无限生机。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4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