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赫鲁晓夫上台与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贝利亚事件 1953 年 3 月 6 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举行联席全体会议,改组了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任命马林科夫为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莫洛托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并任命贝利亚兼内务部长,莫洛托夫兼外交部长,布尔加宁兼军事部长。由伏罗希洛夫出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同时,作为苏共中央书记之一的赫鲁晓夫被委以“集中精力于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工作”。

7 月 10 日,塔斯社报道,在几天以前苏共中央召开全会,听取并讨论了马林科夫代表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所作关于贝利亚罪行的报告,说“贝利亚为了外国资本的利益而破坏苏维埃国家、背信弃义地企图把苏联内务部放在苏联政府和共产党之上”,犯了“反党反国家罪”,决定把贝利亚开除出党。全会还决定,加强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和党对国家机关包括对保安机关,进行有效的监督。12 月 23 日,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发布关于贝利亚案件判决的通告:贝利亚等 7 人犯叛国罪,判处枪决并已执行。

赫鲁晓夫最初的改革调整 9 月 3—7 日,苏共中央全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 认为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提出应改革现行的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农民的福利等。全会就此报告通过决议,并选举赫鲁晓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此后到苏共二十大前,赫鲁晓夫开始对苏联对外政策进行调整。经济方面,在坚持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同时,着手对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是:(1)精减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两年间,撤销了一半以上中央各部的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减了 90

多万名行政干部,把 1.5 万多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2)扩大加盟共和国的部分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3)改革农、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同时,勾销集体农庄和庄员在谷物交售和支付机器拖拉机站实物报酬方面对国家的积欠。(4)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业企业制订计划的自主权,并以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订计划。此外, 为了提高谷物和饲料粮的产量,还采取两项重要措施:一是由国家投资并动员人力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北高加索等地区进行大面积垦荒;一是仿照美国农业大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

在政治方面:(1)在报刊上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并批判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如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论点等。但这时尚未公开点名批评斯大林。

  1. 开始平反一些冤假错案,如“医生间谍案件”和“列宁格勒案件”等。

  2. 改组内务部,并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把保安工作置于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之下。同时成立了以波斯别洛夫为首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查斯大林滥用职权问题。(4)1954

    年 5 月《旗帜》杂志发表名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第一部,出现以揭露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阴暗面为特征的“解冻文学”。

在对外关系方面,苏联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赫鲁晓夫为此频繁出访和会谈。1955 年 5 月,他率团对南斯拉夫进行正式访问,主动承认苏联在两国关系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恢复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7 月,他参加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开始了战后大国首脑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对话。9 月, 苏联和联邦德国建交,苏联同意提前释放 9 626 名德国战俘。是年底,赫鲁晓夫又出访印度、缅甸和阿富汗等国。

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的这一系列改革调整,为即将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了重要准备。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等人对某些政策变动持不同意见。1955 年 2 月马林科夫被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由布尔加宁继任。1956 年 6 月莫洛托夫被解除了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及外交部长的职务。

苏共二十大 1956 年 2 月 14-24 日,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应邀列席大会的还有中国等 55 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苏共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布尔加宁作了关于“六·五”计划的报告。

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谈到国际形势时,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三个理论问题。这部分论述很引人注目,后被人们称为“三和路线”。总结报告正式宣布,“坚决反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不相容的个人崇拜”。大会最后一天深夜,赫鲁晓夫又突然召集内部会议,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该报告于 6 月 4 日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它由于通篇直接激烈谴责斯大林而震惊世界。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在十九大上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被更换了 47%。赫鲁晓夫当选中央第一书记。

苏共二十大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