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最初十年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和建设成就
建设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 1956 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 1957 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1957 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这一年,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但是,在整风过程中必要进行的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然而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于是,在这条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从 1958 年底到 1959 年 7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长了更长时间。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 1959 年到 1961 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 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重要转变。1962 年 1 月召开有 7 000 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党员进行了甄别平反。此外,还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措施,从 1962 年起,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几年,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对内克服了自己的困难,对外顶住了苏联领导集团的压力,还清了欠苏联的全部债款(主要是抗美援朝中的军火债款),并且大力支援了许多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在 1962 年 9 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 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1963 年至 1965 年间, 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在 1964 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
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 1965 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这些错误在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建设的成果 中国在开始全面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这十年里,虽然有过严重失误和挫折,但由于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而且从 1960 年以后主要注意力一直是在贯彻执行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国家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 1957 年为基期,在 1958 年到 1965
年的八年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 938 亿元,建成大中型项目 531 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 59.9%,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 9.9%,工业总产值增长 90.1%。工业主要产品中,钢增长 1.3 倍,达到 1223 万吨;原煤增长 77%,达到 2.32
亿吨;发电量增长 2.5 倍,达到 676 亿度;原油增长 6.75 倍,达到 1131 万
吨,已实现全部自给。农业主要产品中,棉花达到 209.8 万吨,增长 27.9
%;粮食达到 3 891 亿斤,接近 1957 年的水平。十年中,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建设起来。工业布局有了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和边疆省区形成了不少新的工业中心。新建铁路近 8 000 公里,交通运输、邮电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用拖拉机和化肥用量都增长 6 倍
以上。高等学校毕业生近 140 万人,为前 7 年的 4.9 倍,教育质量也有较大
提高。科学技术有比较突出的成果,1964 年 10 月 16 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中国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些成就,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