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60—80 年代中期的苏联

勃列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 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即宣称,要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线,说这一路线是列宁主义的路线。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鲁晓夫搞“个人崇拜”和“唯意志论”,并逐步对赫鲁晓

夫时期导致混乱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

在政治方面,他采取了“稳定政局”的方针,并趋于基本恢复赫鲁晓夫改组以前那种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1964 年 11 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

《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恢复了 1962 年前各州、边疆区统一的党委会和统一的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等组织。1965 年 12 月,由波德戈尔内接替米高扬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此后一段时间

里,最高领导核心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 3 人,形成所谓“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1966 年 3 月,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将党中央主席团改回称中央政治局,并重设中央总书记取代第一书记。同时,取消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干部更新制度”,避免大批干部轮换,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定。1966 年成立社会治安部,1968 年改名为内务部,专门负责社会治安。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加治安工作,广泛建立社会治安站、同志审判会、人民纠察队等。此外,还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增设相应机构,处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对之采取有限的打击政策。1977 年 10 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这是继 1924 年和 1936 年之后的苏联第三部宪法。它以专门条款全面阐明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和在苏联社会政治体制以及所有国家机关与社会团体中的核心地位。

在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这时期历次党代表大会都强调加强马列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反对文学艺术的“无党性”和“绝对创作自由”。在关于苏联社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提出的“到 1980 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 年 11 月,他正式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1977 年,他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

在斯大林问题上,部分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在斯大林诞辰 90 周年之

际,以 1956 年 6 月 30 日苏共中央决议为依据,评述了斯大林的功与过两个方面,并发表一批肯定斯大林领导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文章和回忆录。1969 年在斯大林墓前树立了半身像。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强调并实行了集体领导。但随着政局的稳定及其领导地位的巩固,他个人集权和新的个人崇拜倾向日益明显。从 70 年代起, 他逐步把自己的亲信提拔上来,并经常直接插手政府内外事务。1976 年,勃列日涅夫获苏联元帅衔。1977 年,他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国防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党、政、军的最高首脑。这时期,他 7 次获得列宁勋章,3 次获得英雄金质奖章,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维埃各种书报刊物,在各种场合引述他的讲话和著作已成惯例,对他的个人颂扬越来越频繁。与此相随,理论和体制陷于僵化,官僚主义滋长,营私舞弊现象增多,不正之风日盛,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陷于停滞。

在外交方面,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1968 年 8 月,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 年 3 月和 8 月,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提克地区。1978 年 12 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 年 12 月,出兵入侵阿富汗。这些行动,受到国际舆论的严厉谴责。在苏联和西方的关系方面,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注意和西方搞缓和,并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70

年代中期,苏联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 加紧苏美争夺。

经济方面,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先后实施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1966—1980 年),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初期。1965 年 9 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工业生产的计划工作和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诀议》。这是开始实施新经济体制的主要文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据此,这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恢复集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到 1980 年,由中央直接管理和由

各加盟共和国及地方管理的工业企业产值分别为工业总产值的 54 %和 46

%。(2)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如将国家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由 20 多项减为 9 项;企业的利润留成由 6%提高到 17%;企业有权自行出售按调拨单销售不出去的产品;企业经理获得确定本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权力等。(3)以利润留成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刺激基金包括 3 项:物质鼓励基金、发展生产基金、社会文化措施及住宅建设基金。

  1. 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如 1967 年在零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全面调整了工业品批发价格;开始发放基本建设长期贷款,并实行择优贷款原则;把奖金与企业最终效益挂钩等。

这一阶段的改革对于整顿并搞活经济有一定意义,使“八·五”计划比较顺利地实现,工业年均增长率为 8.4%,与前 5 年相比基本持平。但改革措施局限性大,而且未完全贯彻执行。

第二阶段:70 年代初期到末期。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改组工业管理机构, 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开始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

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

若干规定》的决议。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

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联合公司的产品占工业产

品总销售额的 47. 1%,从业人员占工业生产人员总数的 48. 4%。

联合公司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适合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它有利于开展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有利于科技进步并简化管理环节。然而在成立联合公司的过程中,由于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框架基本未变,行政命令方法导致形式主义的联合等,影响了联合公司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 60—7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苏联却仍拘于把增加传统重工业产品的产量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同时,勃列日涅夫基于奉行霸权主义的需要,又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因而在这一阶段,尽管苏联还能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并在若干重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如钢铁、石油、煤、水泥、化肥、拖拉机、金属切削机床等占居世界首位,在常规武器、核武器以及航天技术方面可以同美国抗衡,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都明显增强,但是在轻工产品和新兴产业方面,尤其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却明显地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经济结构也不适应现代化要求, 第三产业比重很小,生活服务很差,而且基本上是封闭性经济。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率日趋停滞和下降。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 7. 1%,比前 5 年下降 1.3%,其后 5 年又下降

2.6%。“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

第三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主要内容是,就第一阶段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方面又提出一些新措施。1979 年 7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作用》的决议。决议规定: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计划体系,并以 5 年累计完成计划情况作为评价企业的依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较大的余地;严格控制新上基建项目,将基建投资首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并在建筑业中推广施工队包工制;把企业物质鼓励基金的形成指标,由产品销售额改为定额净产值,由新产品销售额改为优质产品产量增长额;将科技人员的物质利益与科技进步的经济效益挂钩等。

这一阶段的改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而对如何真正调动企业和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问题并未解决,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仍取排斥态度。苏联僵化的理论和体制使问题越积越多,进入 80 年代经济继续滑坡。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 2.8%, 又低于 70 年代后期的增长水平,产品质量长期低下的状况也未得到多大改善。

农业改革措施 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发展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 1969 年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其主

要措施是:(1)改进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从 1965 年起,国家

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办法。收购计划一定 5 年不变,超计划交售加价 50%。同时,大范围地提高收购价格。1965—1979 年,共提价 7 次,价格指数提高 60%以上。

  1. 对庄员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即参照当地国营农场的劳动定额和工资标准,先由集体农庄每月向庄员支付一定货币报酬,并在产品收获期发实物报酬,年终最后结算。1980 年,庄员的劳动报酬比 1965 年提高 1.3 倍。

  2. 支持发展个人副业。如为此发放银行贷款,减少税收,放宽私有牲畜头数,扩大拥有宅旁园地的居民范围,放松农庄市场价格等。

  3. 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其主要措施是,大量增加农业投资,用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同时,注意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1965—1982 年,农业投资总额达 4 708 亿卢布,比 1950—1963 年提高 7 倍,每年对农业的投资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 27%左右。

  1. 进行农工综合体试验。这是一种跨单位的企业或联合公司,主要经营建筑、建材生产、农畜产品生产及加工、社会服务业等。它有利于农业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集中使用。

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农业发展很快。1966—1970 年的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较1961—1965 年提高1.9%。1976—1980年间,谷物年均产量达 20 500 万吨,较 1961—1965 年增加 57%。 1978 年

产量最高时达 23 700 万吨。1981 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蛋的产量居第二位,谷物产量居第三位。但是,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也未根本解决。它的农业底子较薄,自然条件较差, 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仍然存在,加上经营

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入 70 年代,农业增长率也不断滑坡,农业产量经常大幅度波动。1971—1975 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仅为 0.8%,1976— 1980 年为 1.9%,1982 年为 1%。而且,在农业人均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也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 1982 年 11 月 10 日,勃列日涅夫

病逝,终年 76 岁。11 月 12 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安德罗波夫继任党中央总书纪,兼苏联国防会议主席。1983 年 6 月,安德罗波夫当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安德罗波夫上台时 68 岁,带病工作,执政仅 14 个月。但他在理论上有新提法,在实践上有新措施。还在勃列日涅夫病重由他主持苏共中央日常工作期间,1982 年 4 月他就将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开始改为“起点论”。他提出,苏联社会“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漫长的历史阶段的起点上。这一历史阶段本身也将分为若干发展时期和阶段”。1983 年 2 月, 他撰文重申了这一论点。

他执政期间的主要措施是:(1)整顿劳动纪律,打击违法乱纪行为。1983年内,仅中央部长和州委第一书记中因严重官僚主义和违法乱纪而被撤职的就有 70 多人。(2)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如进一步减少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 扩大企业自主权;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广泛推行集体承包制等。1983 年, 苏联在各方面稍有起色。

1984 年 2 月 9 日,安德罗波夫病逝。2 月 13 日,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契尔年科继任党中央总书记。4 月 11 日,他当选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契尔年科强调遵循安德罗波夫时期的理论和政策。但他执政时间更短,仅 13 个月即

病逝,终年 74 岁。

从 1982 年 11 月到 1985 年 3 月两年多时间里,苏联三位年迈的最高领导人相继病故,这在苏联和全世界都引起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