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国的政权更替和经济发展
战后法国的政治经济局势 1944 年 6 月法国解放,8 月成立了以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国内外抵抗运动各派力量包括共产党,均被聚集在这个政府中。从各派力量对比看,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曾是民族复兴的象征,战后当然领导法国和政府,共产党也予以积极支持。但是,在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问题上,戴高乐派与法国左派之间分歧甚深。戴高乐期待继续发挥他在战时确立的政治领导地位的影响,将法兰西建成一个总统制而不是议会制的国家。在总统制体制下,戴高乐将拥有更大的权力,用以推行他的政治纲领和各项政策。政府对总统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但是,以共产党、社会党、人民共和党组成的左派联盟,主张建立一院制议会体制,实行村社和地方自治。在多党制议会中,左派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党派主张恢复战前第三共和国时代的体制。这个问题提交给全民投票公决。1945 年 10 月 21 日,全民投票结果,否定了第三条道路,同意组织立宪会议起草新宪法,决定国家新体制。在立宪会议选举中,法共获 152 席,社会党获 142 席,人民共和党获 141 席,余下 81 席为各类激进派、右派组织所得。这个局面,加强了左派对战后体制选择的力量,也加深了左派与戴高乐派之间的分歧。
1945 年 11 月,戴高乐组织新政府,3 个左派组织各有 5 名成员进入,法
共获得 4 个部长和 1 个副总理职务。新政府中,戴高乐派只有 6 名成员。其后,戴高乐与新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12 月间在讨论预算及军事贷款问题时,左派组织联合反对戴高乐,1946 年 1 月 20 日,戴高乐宣布辞职。社会党人弗里克斯·古安接任政府总理,形成左派三党执政的联合内阁局面。战争给法国经济造成 1.4 万亿法郎的惨重损失。由于国土沦陷,横遭战
火烧夷和掠夺,法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破坏严重,战争结束时,运输业已处于崩溃状态,工业产值仅为战前水平的 20%。
农业经济被破坏程度亦很严重,产量降至战前水平的 50%。戴高乐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经济,并没收了战时与法西斯合作的北部资本家的一些厂矿企业。 1944 年 12 月至 1945 年 12 月,政府宣布将北部煤矿、雷诺企业、诺姆洛讷飞机制造公司、民用航空、银行业和信用贷款收归国有。这些国有化政策,为战后政府稳定经济,加强国家调控经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古安政府时,进一步加强了国有化趋势,将煤矿、煤气、电力生产部门完全国有化了。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左翼三党联合政府组成后,即着手制定民主新宪法。在立宪会议的宪法委员会中,社会党与共产党的代表居多数,他们较顺利地起草了一部单一议院体制、强调保障劳动者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宪法草案,并获得立宪会议通过。但这部宪法遭到反对党及戴高乐的强烈抨击反对, 并于 1946 年 5 月 5 日全民公决时被否定。在 6 月 2 日举行的第二届立宪会议选举中,左派三党仍居前列,获胜的人民共和党组阁,乔治·皮杜尔取代古安出任总理。在修改宪法过程中,左派采取现实态度,制定出一部保留资产阶级权利和传统秩序的新宪法,并于 1946 年 10 月 13 日全民投票通过,于
12 月 24 日正式生效。法兰酉第四共和国宣告成立。
1946 年 11 月的议会选举,社会党获胜,组织了一党政府,里昂·勃鲁
姆出任总理,但仅维持几十天,于 1947 年 1 月被保罗·拉马第取代。拉马第
组成左派三党联合政府,法共得到 5 个部长职务,其中弗朗索瓦·皮担祐了国防部长一职。由于法共政治影响日渐增长,在政府中获得重要职位,引起右翼势力猜忌,左派政治联盟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发生了进一步分化。1947 年 4 月,法国发生罢工浪潮,法共予以支持,社会党借机排挤法共,法共宣布退出政府。左派三党政治联合即告破裂。此后,法国政坛更加风雨飘摇, 政府危机层出不穷。从新宪法生效到 1958 年 5 月戴高乐重新上台,12 年间
政府更换 19 次,足以说明第四共和国迅速瓦解的原因。
第四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总的政策仍然是坚持国有化的方向,继续实现重要经济部门的国有化。1947 年初,政府制定出“莫内计划”,对煤、电、钢铁、水泥、农机、运输六种主要工业部门规定了为期四年的生产指标;并计划大量进口原料和机械;同时由政府投资,在罗纳河流域兴建大型电力工程。这个计划对法国经济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1947—1948 年,法国工业生产恢复到并部分超过战前水平,生产呈继续增长趋势。同时,法国得到马歇尔计划的数十亿美元,并无偿使用尚未释放的德国战俘劳动力,无疑也有助于法国经济的发展。到 50 年代,法国经济稳定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虽然落后于美国、西德、日本等国, 但一直比英国要高些。但是,在第四共和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 国有化政策产生的低效率和巨额亏损开始困扰法国经济。加之不断进行的保
护殖民地利益的战争,使法国军费空前增长,消耗不断增加,给经济发展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这些因素导致第四共和国经济难以高速发展,并构成了政治上的危机。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如火如荼的民族独立运动。法属殖民地如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都发展成武装斗争的局面。第四共和国政府采取严厉镇压政策,不断向殖民地增派军队, 军费也急剧增加。但是,镇压政策并没有奏效,反而使法国政府陷于政治经济困境,危机重重。1958 年 5 月 13 日,驻阿尔及利亚法军将领发动兵变, 兵变迅速蔓延到法国境内,政府再度出现危机。当时,兵变策划者和国内一些政治集团都希望戴高乐能出山主政,戴高乐也发表谈话说他已准备好承担国家领导重任。现任政府总理皮埃尔·弗林姆兰和总统科蒂与戴高乐举行了谈判,决定按戴高乐提出的条件交权。5 月 28 日,政府辞职,总统于 29 日发表咨文,呼吁议会给予合作,否则总统也将辞职。6 月 1 日,戴高乐正式接管政府,出任总理。
戴高乐制定的政治纲领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建立总统制的新政体,全面解决法国政治经济危机,二是结束殖民战争,政治解决殖民地民族独立问题。
1958 年 6 月 12 日,新宪法起草工作开始,9 月 4 日,新宪法草案由戴高乐正式提交给法国人民会议。新宪法加强了总统权力,削弱了议会作用,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拥有广泛的行政任命权,包括任命总理,总统可以解散议会,有权在紧急状况下行使独裁(这期间不能解散议会)。总统由选举团选举产生,任期 7 年①。新宪法于 9 月 28 日举行的全民投票中获得通过。根
据新宪法,法国在同年 11 月举行了国会选举,12 月 21 日举行了总统选举, 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标志着第四共和国的结束和第五共和国的正式建立。
戴高乐上台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努力发展国民经济,首先在短期内稳定了国内经济市场,缓解了通货膨胀、国库亏空、外贸逆差等矛盾。从 1958 年开始,政府实施了三个现代化和装备计划,到 60 年代末,使法国
国民经济获得明显的进步与发展。60 年代,法国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达到 6.9
%,不仅高于英国和美国,而且超过了联邦德国。在农业方面,于 60 年代初完成了机械化,产值逐年上升,60 年代末,法国由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法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措施主要是:加强通过国有化手段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辅之以资本主义的计划化,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摆脱法国经济对美国及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影响,面向欧洲市场,努力联合欧洲国家发展共同市场,扩大贸易出口,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有力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举,使农业稳定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劳动力后备军和良好的产品销售市场。
在殖民地问题上,新宪法规定成立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取代法兰西联
① 1962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总统直接选举,虽然国会反对,但却在公民投票中以 62.5%的多数获得批准。
邦,各附属国在内政方面享有自治权并保留随时退出共同体的权利。多数殖民地当局批准了新宪法,只有几内亚宣布于 1958 年 10 月独立。1960 年,除法属索马里外,其他殖民地都宣布独立,阿尔及利亚问题也得到政治解决, 法军撤回本国,法国自从 1939 年 9 月以来第一次获得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