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洲国家政局的长期动荡
频繁的军事政变 非洲国家独立后,政局普遍不稳,政权更迭频繁,政变层出不穷,军政权大量出现已成为非洲政治的一个特点。据不完全统计, 1952—1985 年共发生 250 次军事政变,50 年代 3 次,60 年代 79 次,70 年代
96 次,80 年代前期 62 次。共有 70 多次政变获得成功。有 40 多个国家发生
过政变,占独立国家的 82 %。其中苏丹发生过 20 多次,加纳、刚果、贝宁、
乍得、埃塞俄比亚等都发生过 10 次左右。
政变频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部族之间的矛盾、外部势力的插手,是最为常见的。独立前的非洲国家大多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民族或部族,由于殖民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使他们积怨很深。独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和政党常常是以部族为基础,独立方式多是原宗主国移交政权,故政权基础比较脆弱,于是当权者便以迅速发展军队来加强统治。结果,军队便在国家中享有特殊地位,政变也就常常由军队发动和完成。
非洲政变的性质或原因有多种。有的纯属派系间的争权夺利,如 1966
年 2 月加纳政变,是因为恩克鲁玛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成立总统守卫旅, 强迫高级军官退休,从而造成与正规军的对立而发生政变。有的则是因为外部势力的挑动,如原法属西非国家的政变都与法国的插手有关。苏联为了在东北非进行扩张,1971 年曾支持苏丹共产党发动政变推翻尼迈里政权。有些政变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如 1969 年 9 月利比亚的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
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又如 1974 年 9 月埃塞俄比亚的门格斯图领导青年军官政变,废黜了塞拉西一世皇帝等。有的政变是一些具有务实精神的军人为了反对腐败政治而发动的,如 1979 年加纳空军上尉罗林斯发动的政变,处决了贪污腐化的高级官员,然后把政权交给民选的文人政府。但该政府同样腐化,1981 年罗林斯再次发动政变夺权,着手进行社会改革和经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就。还有一些政变纯属历史的倒退,如中非共和国参谋长博卡萨政变后,1977 年实行帝制,自称皇帝,竟然屠杀儿童,受到国际舆论的指责。
内战、边界战争频仍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造成非洲国家的边界划分极不合理,一个民族常常被划分在几个国家之内。当殖民主义者退出时, 又蓄谋在边界、民族、宗教等问题上制造混乱与不和,给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留下许多隐患。每当新兴的非洲国家遇到经济困难或政治危机时,每当外部势力干涉非洲国家内部事务时,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就成为导火线,引发一系列的内战或地区冲突。从 50 年代后期起,这种内战和地区冲突连绵不断,影响较大的有:
1955 年苏丹独立后,南方黑人各族掀起反对北方阿拉伯人政府的内战, 持续了 17 年,1972 年暂时平息,1983 年战火再起,又持续了 10 年。1962 年埃塞俄比亚宣布合并厄立特里亚,厄人民解放阵线联合其他反对派开始了武装斗争,直到 1991 年 5 月推翻门格斯图政权,1993 年 5 月 24 日宣布厄立特里亚独立。1963—1982 年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发生边界武装冲突。1966
年乍得内战爆发,法国和利比亚插手,致使战争已进行了 27 年还未停息。1967
—1970 年尼日利亚的豪萨—富拉尼族与伊博族、约鲁巴族为争夺石油利益而
爆发内战,伊博族建立了比夫拉共和国,故这次内战又称比夫拉战争,有 200 万人死于战祸。1971—1981 年乌干达与坦桑尼亚爆发边界战争。1975 年安哥拉内战爆发,美国和南非支持的“安盟”反对苏联、古巴支持的“人运”政府,1989 年虽达成和平协议,但 1991 年大选后战火再起。与此同时,莫桑比克也爆发了全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反对政府军的长期内战。1976 年围绕着西撒哈拉独立问题,摩洛哥与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支持下的西撒人民解放阵线开始了长期的武装冲突。1977—1978 年,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为争夺欧加登地区而发生长期的武装冲突。1989 年 12 月利比里亚内战开始,1990 年9 月反政府的爱国阵线虽取得胜利,但内部又按部族划分派别,发生分裂,
使内战更加复杂化。索马里的三派反政府武装也各以部族为背景。1990 年 10 月在推翻了仅依靠马列汉族的西亚德政府后,三派立即分裂,使索马里陷入内战,造成上万人丧生,90 万人挨饿。
从一党制到多党制的民主 浪潮非洲国家在独立初期除经过武装斗争取得独立的国家外,都承袭了殖民地时期的一套行政制度。就政体而论,多数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只有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三国是君主立宪制或君主专制政体。此外还有个别国家建立了过渡性的军政权。同是共和政体的国家,有的实行一党制,有的实行多党制,还有的是无党制;有的是总统集权制,有的是内阁总理负责制。
随着非洲政局的动荡,有些政党被合并或被取缔,绝大多数国家确立了一党制或“有限制的多党制”,这种政体的特点是以军权为核心的集中管理体制。作为“政治精英”的党的领袖,既任总统、总理或国王、首相,又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或国防部长,用军权来保证他们对党政财文大权的控制。这种政治体制的形成与非洲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不无关系。他们只有通
过加强集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但这种体制缺乏监督、竞争机制,不能有效地克服腐败和官僚主义。
90 年代初,非洲掀起了“多党民主”浪潮,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形成一场政治大变革运动。80 年代非洲经济恶化,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社会动荡不安,民怨沸腾,人心思变。加之,苏联东欧剧变以及美英等国将实行“多党制”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这些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0 年 2 月,贝宁率先放弃一党制,开放党禁,宣布召开多党参加的全
国代表会议。同年,有 20 多个国家在群众性的反政府运动压力下宣布以多党制代替一党制,以民选的文官政府代替军政府。津巴布韦放弃了将多党制改为一党制的打算;肯尼亚一直实行一党制,1991 年底宣布实行多党制;在坦桑尼亚,尽管 80%的人主张保留一党制,但领导核心考虑到国内外的形势仍决定改行多党制。总之,两年多来,共有 40 多个国家宣布实行多党制,一批新的年轻的领导人也随之活跃于非洲的政治舞台。各国实行的多党制基本上是照搬西方模式,能否适用于非洲、给非洲政局带来稳定,给经济带来繁荣, 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