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西兰的政治和经济
新西兰为英联邦成员,政府为议会制。主要政党为新西兰工党和新西兰国民党。
新西兰工党成立于 1916 年,由统一工党、社会民主党和工会团体合并而成。工会会员、自由职业者和小农是它的社会基础。1935 年,它以 53 席的议会多数获胜,组成了第一届工党政府。当时,国内失业问题严重,工党的迈克尔·萨维奇政府在 1935—1938 年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法令,如储备银行国有化法、国家按保证价格收购农产品的原始产品销售法、工业调整与仲裁修正法等。同时,工党政府还增加农场主收入和工人工资、缩短工时、兴建公共工程与住宅,提供就业机会,并采取了扩大退休金制度等社会福利措施。工党执政一直到 1949 年。1940 年弗雷泽任工党政府总理,继续颁布福利立法。1945 年实行新西兰银行国有化、国家航空公司法案及广播事业国有化等“社会主义化”措施。新西兰工党加入社会党国际。它 1957—1960 年、
1972—1975 年两次执政,在 1972 年 12 月 22 日与中国建交,比澳大利亚仅晚了一天。1984 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后,组成了第四届政府。戴维·朗伊内阁实行“和解、复苏、改革”的内政总方针,进行各阶层民主协商、协调劳资关系和经济改革。
新西兰国民党成立于 1936 年(由非工会组织以及统一党和改良党合
并),其社会基础为大农牧场主和大资产阶级。它于 1949—1957 年、1960
—1972 年、1975—1984 年三次作为执政党出现在新西兰政坛上。在它执政期间,由依靠英国转而依靠美国,1951 年缔结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条约,
把这个联盟当作新西兰安全的基础。1954 年,新西兰参加了东南亚条约组织,参加美国侵略越南战争。在内政上,国民党鼓励发展工商业和农牧业, 削减政府开支,提高所得税率,维持福利制度。在它执政的最后一届(1975
—1984 年)期间,新西兰社会和经济问题丛生、通货膨胀、失业严重,民族关系和同美国的关系均出现紧张。因此新西兰经济虽然繁荣但并不稳定。
新西兰经济比较发达。1972—1980 年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12.5%,制造加工业占总产值的 22.7%和 22.9%,贸易占 22%。新西兰经济的特点是以农业、小规模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它的农场经营高度科学化。80 年代初,羊肉和未脱脂羊毛产量分别超过 60 万吨和 40 万吨,羊肉、羊毛、黄油、乳酪大部分出口。和澳大利亚相似,养羊业在农业中占有主要地位。林业是新西兰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年产圆木约 900 万立方米,雇用林业工人 4 万
余名。其他重要行业为渔业,年捕捞量在 10 万吨以上。它的工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在贸易的进出口国家中,主要为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