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外交

大国外交 日本经过 60 年代的高速发展,到 70 年代初,已一跃而为仅

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进入 80 年代,整个国家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

的时期。1986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9585 亿美元,海外净资产达 1804 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1987 年,世界最大股票市场也由纽约转移到东京。到 1983 年,日本的汽车、造船、电子计算机,机器人等产品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随着经济力量和国力的增强,日本对外政策思想也发生变化。它把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视为其基本方针,一步步走向大国外交。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对日本搞越顶外交,成了日本外交发生转变的直接导火线。7 月四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改变了一贯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外交政策,提出了在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情况下,采取“多边自主外交”的方针。除了同美国继续保持密切关系外,还主张同世界上其他战略力量和中、苏等进行符合日本国家利益的交往。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同年 10 月,日本和苏联开始谈判缔结和约问题,但由于北方四岛领土的争端和苏联对日本的军事压力,双方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日本资源奇缺,严重依赖第三世界的能源和原料供应,因此十分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重点在亚洲,东盟则为重中之重。1977 年 8 月,日本首相福田纠夫访问东盟五国和缅甸,提出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福田主义”。表示要同东南亚各国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为东南亚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以此为 80 年代日本对东盟国家大量增加投资开辟道路。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自 80 年代初开始,战后日本外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一转折的总方针体现在 1979 年大平首相提出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之中。根据这一战略,日本在 80 年代提出了三个口号。第一是“科技立国” 和“文化立国”。不仅把技术作为确立政治大国的手段,而且利用技术作为运用外交策略的手段。同时通过传播日本文化,扩大日本的影响。第二是“战后政治总决算”。其基本思想是要创造一个“日本模式”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鼓吹民族自豪感,使日本“堂堂正正”地走向国际社会。第三是“国际国家”。1953 年 5 月,中曾根首相把“政治大国”改称“国际国家”,是“政治大国”的换一种说法。其实质仍是推行“综合战略”,在全球确立“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

80 年代以来,日美经济摩擦加剧,进入“综合摩擦”时期。由于日本大

量购买美国资产,到 80 年代末,日美商品性对抗在美国上升为国民感情上的对抗和日美国家之争。1989 年代表日本统治阶层中“鹰派”观点的《日本可以说“不”——新日美关系的对策》一书出版,书中竟把战后美国在日本的存在形容为“看家狗简直变成了疯狗”。美国大多数人则认为“日本的经济力量比苏联的军事力量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有的甚至说“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最大的威胁来自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日本”。当然,由于日美经济又有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一面,双方在战略上也有共同利益,因之整个 80 年代两国在摩擦中也有协调,“日美同盟”关系依然是日本对外政策的基轴。

“环太平洋构想” 为了推行“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主要精力则放在亚太地区,搞经济扩张和政治渗透。

1980 年 1 月,大平首相在访问澳大利亚时,正式提出了“环太平洋构想”。

1982 年 6 月铃木首相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五原则,主张太平洋应成为“和平之海”、“自由之海”、“多样之海”、“互惠之海”、“开放之海”。

日本提出这一构想,是同这个地区经济的增长、贸易往来的扩大,相互依赖的加深分不开的,也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尽管 80 年代这一构想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东盟各国和其他国家始终担心“大东亚共荣圈”借尸还魂,担心再受支配和控制。况且日本日益增长的大国主义情绪和经济政策上的“本国中心主义”,均为亚太其他国家所反感。日本“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推行,不可能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