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西欧独立自主倾向的日益加强

欧共体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西欧 6 国共同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并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对西欧其他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加入进来。1973 年 1 月 1 日英国、爱尔兰、丹麦正式成为共同体的新成员国。这是以共同体为主的西欧国家联合趋势的重大发展。接着, 1981 年 1 月 1 日,希腊正式成为其第 10 个成员国;

1986 年 1 月 1 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至此,共同体增至 12 国,拥

有 260 万平方公里土地和 3 亿以上的人口。1986 年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 2.6 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 1/4,几乎与美国相等,大大超过苏联和日本。对外贸易占世界总贸易的 40 %左右,每年出口总值约 6 350

亿美元,进口总值年约 6730 亿美元,均为美国的 3 倍多,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实体。

欧洲共同体在实施经济一体化方面逐步取得成果。继 1968 年 7 月全部取

消关税和贸易限额,对外实行共同关税率之后,1971 年 2 月制订了 10 年内分三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1979 年 3 月创建了包括“欧洲货币单位”和“欧洲货币基金”的“欧洲货币体系”。1985 年,由法国提出的西欧联合发展,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尖端技术的“尤里卡计划”即“欧洲技术共同体设想”正式诞生。1987 年 7 月 1 日,共同体制订的《欧洲一体化文件》

正式生效,该文件计划在 1992 年将建成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关税贸易壁垒的 “统一大市场”。这标志着共同体“欧洲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尽管在推行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共同体各国都意识到,在日本、美国、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挑战下,谁也不能单独地应付,只有联合才是出路。 70 年代,共同体在政治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使西欧在国际舞

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4 年 12 月,9 国首脑会议决定,将首脑会议定期化,后命名为“欧洲理事会”,作为共同体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三次。1976 年 9 月,共同体国家通过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了“欧洲议会”。1983 年 6 月共同体首脑会议通过《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表示将加强外交政策合作,在外交政策上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宣言表示要继续为建立一个“欧洲联盟”而努力。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已经明白,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欧洲共同体代表西欧,已成为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并有希望发展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依赖与竞争并存的对美关系 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是西欧对美国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40 多年来成为西欧根深蒂固的安全观念。在这方面,西欧十分不愿意看到欧美“脱钩”局面的出现。1974 年 6 月 26 日由共同体 8 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北约 15 国首脑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在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这是共同体国家同美国开始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要标志。在经济领域,双方既相互依存又激烈竞争;而且后者变得越来越突出。1973 年 9 月,由美国总统尼

克松发起在东京开始的关税贸易总协定第七次关税减让谈判(又称“尼克松回合”或“东京回合”),由于各方分歧很大,到 1979 年 4 月方才达成协议。1987 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 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目前欧洲一些人士已在谈论战后美欧关系正出现新的局面。这不仅可能加剧美欧之间由来已久的贸易摩擦,甚至可能对美欧之间的政治和战略关系产生某种影响。

有别于美国的对苏东政策 共同体在处理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上有别于美国。西欧坚持认为,同苏联相处,不能长期依靠军事力量进行对抗, 而要发挥西欧技术资金的优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维持和平局面,减少战争危险。此外,西欧企图通过与苏联关系的改善,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从 70 年代“缓和”政策中尝到了甜头。对苏联、东欧国家的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 7%,而美国只占 2%,西欧有 200 多万个工作岗位与对苏联、东欧的出口有关。西欧对苏战略,一句话,就是“防务加缓和(包括经济合作)”,而更侧重缓和。当然,西欧由于与美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等方面基本一致,它们还有联合对付苏联、特别是对苏联东欧各国施加压力、影响的共同需要。西德外长根舍 1982 年说,西欧的长期目标“旨在促进东欧和苏联的(和平)演变”。这是西欧一贯坚持的两手战略。1988 年 6 月,当欧共体与经互会建立起正式关系后,西欧一些国家在对外贸易关系上更出现了一股向苏联东欧“进军”的热潮,除向苏东提供贷款、洽谈开办合资企业事宜外,还看准了苏联等国的改革“符合西欧的利益”。希望改革继续朝着有利于西欧的方向发展。

发展同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关系 早在 60 年代,共同体就利用非洲国家的经济脆弱地位,先后同 22 个黑非洲国家签订了《雅温得协定》和《阿鲁沙协定》,建立了联系国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双方逐步取消关税,共同体国家享有投资、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权利,给予联系国一些经济援助,联系国也可享受共同体国家的贸易和优惠待遇。由于西欧与非洲经济水平悬殊,从互惠原则中获得好处的主要是西欧国家。在《雅温得协定》和《阿鲁沙协定》期满后,欧洲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 46 个发展中国家(其中有

37 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于 1975 年 2 月在多哥的首都洛美签订了为

期 5 年的经济、贸易协定,即《洛美协定》。这是西欧推行“对话与合作” 政策的一个“典型”。洛美协定规定:共同体在不要求互惠的条件下,允许46 国的全部工业品和 94%农产品免税和不限量地进入共同市场;共同体提供一笔基金,用以补偿这些发展中国家因原料价格下跌或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5 年内共同体向上述国家提供 39.9 亿欧洲计算单位的经济援助,其中赠予的比重有所增加。1979 年和 1984 年共同体又同非、加、太地区国家签订了第二个、第三个《洛美协定》。

《洛美协定》是世界上范围最广泛的多边经济的贸易协定。从本质上看, 西欧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中依然存在着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但这种合作对双方无疑都还是有益的,在第三世界看来,美国是个称霸的超级大国,日本是个只图赚钱的经济大国。同它们比较起来,欧洲共同体算得上是个比较开明的富国集团。面对美、日在科技、经济方面的挑战,第三世界对西欧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