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欧、北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措施一、英国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第三届工党政府 英国工党始建于 1900 年,40 年代前,曾两次在选举中获胜组织工党内阁。1940 年,工党领袖艾德礼和格林伍德进入保守党领袖丘吉尔的战时内阁,工党领袖贝文等人还得到劳工与兵役、军需、海军、经济作战等四个大臣职务。战时,工党主要政策是配合丘吉尔内阁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结束前夕,工党与保守党之间的矛盾表面化,战时内阁解体。工党希望在秋季举行大选,以利于宣传准备,但丘吉尔决定提前至 7 月举行大选,期待利用战时获得的威望在大选中取胜。然而,7 月大选的结果却是工党大获全胜。在总数为 604 个议席中,工党 393 名议员当选,在议会议席中超过了其他政党议席的总和。英国历史上第三届工党政府建立,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首相。

工党之所以能在丘吉尔内阁威望正高时击败保守党,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战前保守党内阁推行绥靖政策不得人心,英国公众对保守党失去信心。战争结束前夕,英国元气大伤,沦为二流国家,国内政治经济矛盾重重,但保守党内阁依然推行传统政策,人民群众深为不满。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工党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提出了顺乎民心的社会改革措施,因此吸引了期待社会改革的大批选民。

工党的政治纲领包括四项主要内容,即以最低工资限额和最长工作时限等保障国民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工业民主监督,实行工业国有化;向高收入者和资本家征重税,用此办法维持公共服务业;利用国家财政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艾德礼解释民主社会主义时说,这是一种把个人自由同计划经济、民主同社会公正结合起来的制度,社会主义将在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上建立起来。

国有化的措施 由于工党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所以艾德礼政府在实行国有化改革方面比较顺利,有关国有化的立法在议会顺利通过。1945 年底,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并将银行股票换成了国家股票。1946 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政府用 1.6 亿英镑的补偿费,将全国 800 家公司收归国有,并建立煤炭工业管理局统筹经营。1947 年 8 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在这些部门推行国有化政策时,工党政府并没有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丘吉尔说:“依我看,它不牵涉到原则性问题”。

但是,当在冶金工业推行国有化时,政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当时冶金工业的产权同机械工业及其他工业交叉重叠,经济状况较好,绝大多数企业主不希望实现冶金工业国有化。1948 年 10 月,政府在下院通过了冶金工业国有化法案,但却被上院行使的缓置权搁浅了。上院缓置权有效期限为两年, 工党利用议会通过了一项新法案,将其年限改为一年,上院就必须在 1949

年 10 月答复下院议案。上院在被迫同意冶金工业国有化法案时,附加了许多

条件,到 1951 年 2 月 15 日,这项法案才正式生效。这样,1945 年大选时工党的国有化纲领全部落实兑现了,这使工党政府威信增加,其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能继续顺利实施。艾德礼说,在英国,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优

点已经综合在一起,而它们的缺点正在得到改正。

战后英国的国有化改革没有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抵制,得以较为顺利进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分析,民主社会主义纲领和凯恩斯经济学观点有许多相通之处。凯恩斯通过国家财政和货币手段调节经济、解决社会充分就业的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国有化政策主张,但并不反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政治纲领,不反对用国有化的措施挽救社会经济危机。从英国经济发展历史看,进入 20 世纪,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即“英国病”。资产阶级也深感有必要对社会经济结构实行某种改革,改变单一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形式。在改革探索中,已经提出“混合经济”形式,提出运用国家财政预算来调节经济和实行国有化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政府就已经建立了个别国营性质的企业。从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看,衰退中的英国, 如果单靠私人资本进行经济与技术改革,显然力不从心。资产阶级普遍认为应当由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国家直接参预并进而实施国有化政策,资产阶级是欢迎的。从政策实施过程看,工党政府采用补偿办法,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政府债券换取企业股票,企业主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尤其是那些长期亏损的铁路、煤矿等企业的企业主更是如释重负,当然也就没有抵制的理由了。此外,政府让大批企业董事、经理留在原企业内继续供职,并保持原企业内部工人就业的稳定,使长期亏损企业内的工人也能得到保障,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积极支持工党政府实施国有化的社会基础是比较广泛的。

实施国有化以后,英国经济逐渐摆脱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同时,它促进了战后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进步,降低了企业成本, 增强了英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但同时,国有化也使英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使英国民主社会主义政策遇到严重挑战。

社会改革与“福利国家” 工党政府实施的社会改革首先从恢复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入手,废除了 1927 年保守党政府制定的“工会法”。1946

—1948 年,政府改革了保健制度。规定给居民实行免费医疗,并建立统一的国家保健制度,使居民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1945—1948 年,政府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定发给新生婴儿补助金和儿童教育补助金,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给补助金,对寡妇和老年人予以养老金和丧葬补助金。当时,按规定领取上述补助金的投保人数达 2 300 多万人。

在社会服务方面,政府提高了中学毕业年龄,对满 11 岁的儿童实施免费中等教育,并享受补助或免费午餐;增加了大学奖学金;并营造公寓住宅,以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工党政府的社会改革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主要受益者是广大劳动群众,也是英国长期的劳工运动的必然结果。

在英国,虽然“福利国家”出现于战后,但其思想始发于 19 世纪后期。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本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泛传播,甚至象威尔斯亲王、张伯伦一类人物也予以认同,呼吁通过国家主持收入再分配,满足低层社会需求,抑制国内阶级矛盾对立与激化。但当时,“英国病”尚未充分暴露出来,实施“福利国家”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福利国家”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国家”越来越成为英国政府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日子一久,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等。这个问题已发展成为“英国病”的新病因。

保守党重新执政及其政策 保守党在 1945 年大选中惨败之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组和调整。一是改善党的形象,吸收了一批新人进入核心圈子, 这批新人包括有专家、经济学家等,以期给选民一个崭新的面孔。二是修改调整了党的纲领,采用了许多新口号,如“把财产分散给尽可能多的人”、“职员参加利润分配。”这些口号更多的是说给广大选民听的,目的在于适应战后形势发展。

与此同时,工党政府却因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狼狈不堪,企图削减福利开支却得罪了广大选民,企图插手国际事务、维护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却背上了沉重的军备包袱,到 1951 年,工党政府财政赤字高达 4.6 亿英镑,受到保

守党猛烈抨击和非难。工党决定于 10 月提前举行大选,结果在选举中败北。保守党以丘吉尔为首重组内阁,对工党政府的许多政策实施反攻倒算。

丘吉尔内阁针对财政经济状况恶化、福利支出负担过重等情况,提出“金融复兴特别纲领”,决定削减粮食和原料等项的进口额,削减保健、社会保险、社会服务事业等开支。1954 年,政府还降低了超额利润所得税,进一步扩大了收入不平衡的差距。但是,在国有化问题上,保守党仅仅取消了冶金工业国有化法案,对其他行业的国有化未作改变。在福利政策方面,也没有采取大倒退政策,基本继承和沿用了工党政府建立的福利制度框架。在这两个问题上,保守党与工党的基本一致,反映了英国战后社会改革和国有化政策的深刻社会背景,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改革的支持是难以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