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政治与经济
苏加诺执政时期 印度尼西亚虽早在 1945 年八月革命之初就宣布了独立,但进行经济和政权建设却是在 1950 年统一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之后
才开始的。根据 1950 年 8 月 15 日颁布的临时宪法,内阁由国会中几个主要党派联合组成。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海陆空军统帅,总统与副总统不参加任何政党。建国后,政坛上一直存在着左、中、右三派,并进行激烈的争夺。左派代表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在艾地领导下,该党从 1951 年起走出地下,公开活动;中派代表是苏加诺创建的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国民党(又译民族党),右派代表是马斯友美党、社会党和一些地方武装集团,主要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1955 年 9 月举行了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的第一次大选,国民党、马斯友美党、伊斯兰教师联合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成为获票最多的四大党。国民党人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组织内阁,得到左派的支持。1956 年 4 月 29 日新政府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高举反帝反殖和不结盟的旗帜,在对内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
1956 年 9 月到 1958 年 6 月,右翼政治势力及其盟友、地方右派军人集团在国际帝国主义的策动下,在苏门答腊、苏拉威西等地先后发动武装叛乱, 建立非法政权。叛乱平息后,苏加诺进行政治改革,1959 年 7 月 5 日宣布恢
复 1945 年宪法,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建立总统制内阁,自兼总理并由他选任内阁成员。他成立临时人民协商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原国会改名“合作国会”,国会无权干涉内阁。苏加诺还兼任最高评议院主席、战时最高掌
权者、国防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职。他按照 1957 年 2 月 21 日宣布的“纳沙贡”思想组建新政府,即建立民族主义、宗教、共产主义三种思潮代表人物参加的合作政府。1960 年 11 月,人民协商会议通过了反映“纳沙贡”思想的“政治宣言”,只有 10 个政党被承认,马斯友美党、社会党等被取缔。
苏加诺在实行“有领导的民主”的同时,还实行“有领导的经济”方针和“印度尼西亚式的社会主义”,通过了“八年全面建设计划”,加紧实行国有化,将大部分荷兰企业收归国有。1960 年 11 月又宣布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由国家控制。民族资本得到迅速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使外国资本控制印度尼西亚经济命脉的局面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在农村实行“产品分成法”和“土地基本法令”,规定地租不得超过收成的一半,还规定了地主的土地占有限额。这些对于缓和农村矛盾,促进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苏加诺执政时期在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不多,许多经济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国有化后又出现了排斥一切外资的极端化倾向。许多国营企业管理不善,有些甚至成为军人官僚的发财工具。加之平息叛乱、为收复西伊里安又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到 60 年代中期,财政连年赤字、通货
膨胀率达 650 %,比 10 年前上涨 65 倍。生产下降,粮食缺乏,外汇储备枯竭,债台高筑,国民经济陷于严重困难之中。
苏哈托执政时期 印度尼西亚军队组建于独立初期。当时形势复杂,而中央文官政府又比较软弱,军队常常各自为阵,掌握地方的政治、经济实权, 形成一支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平叛后极右翼军人集团虽被粉碎,但军队的整体实力反而更为加强。他们利用总统对军队的依赖进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并趁国有化之机,占有国营企业,渗入经济领域。他们轻视文官政府, 不满文官至上的体制,要求军人执政。军队中派系林立,社会矛盾常常在军队系统内表现出来。
1965 年 9 月 30 日夜,总统警卫团三营营长翁东率部属及从中爪哇、东爪哇调来首都参加检阅的第 454、530 营发动了“9·30 运动”。他们处决了“将领委员会”的六名成员,其中总参谋长纳苏蒂安逃跑而未被捕。他们还占领了独立广场、电讯大楼和电台等要地。次日晨发表公报,声明“9·30 运动”是“陆军内部的运动”,谴责“将领委员会”有政变阴谋。苏加诺没有立即对“9·30 运动”
正式表态,只命令陆军负责恢复治安工作。陆军战备战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苏哈托在 10 月 1 日进行了紧急联络部署,招降了第 530、454 营,于同日晚向“9·30 运动”的哈林基地发起进攻,夺回了电台等要地,控制了雅加达。接着,又镇压了三宝垄、日惹、梭罗等地的“9·30 运动”支持者, 翁东被捕,并被处决。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被指控为“9·30 运动”的后台,在全国掀起了反共高潮。在连续数月的恐怖和混乱日子里,艾地等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全部被害,苏班德里约等文职官员也被逮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都被军队掌握,内阁和临时人民协商会议被改组,苏加诺逐步失去总统的权力。1966 年 3 月苏哈托出任副总理兼国防与安全部长、陆军司令、最高行动指挥部参谋长,后又任内阁主席团主席,从而掌握了国家实权。1967 年 3 月他被临时人协推举为代总统,翌年 3 月 27 日正式就任总统,从此,确立了以军人政治为特征的“新体制”。未被完全取缔的政党均合并为“建设团结党”和“印
度尼西亚民主党”两个系列,活动受到限制。
苏哈托执政时期,政局基本上是稳定的。针对苏加诺因忽视经济而造成的危机,他的政府把主要工作放在发展经济上。苏哈托任用了一批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擘划经济。他们先用三年计划恢复和稳定国民经济。从 1969 年 4 月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此后又连续实行了四个五年计划。其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是首先实行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1967 年 1 月和 1977 年 2 月先后颁布提供优惠条件的《外国投资法》。1977 年批
准的外国投资已达 68 亿美元,1985 年又增至 152.6 亿美元。其次,大力开发油气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1966—1977 年原油产量由 1.46 亿桶增至 6.15 亿桶。财政总收入的 52.7 %来自石油收入。此外, 逐步调整经济结构,由“进口替代”改为重点“面向出口”,积极发展电子工业等高技术产品。
70 年代世界油价的提高使印尼得到巨额外汇收入,1966 年仅有 2.03 亿
美元,1980 年增至 128.58 亿美元。前三个五年计划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在 6.5
%以上,人民生活随之也有改善,1965 年前的人均收入只有 90 美元,1980年增至 360 美元。1967 年每 10 个人中有 9 个生活在贫困线下,10 年后减至
3 人。不过,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不少问题。依靠外国贷款引起外债增加,
过旺的需求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人口增加,每年新增加的 200 万劳力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新体制”有利于少数人发财,多数人没有或很少得到实惠。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仍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