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波兰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团结工会的上台

哥穆尔卡的改革和“12 月事件” 哥穆尔卡复出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后,他重新提出“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领导改革。1956 年11 月 19 日颁布工人委员会法。工人委员会的职权包括:制定企业生产计划, 规定劳动定额、工资等级和奖惩办法,监督企业行政等。随后,国家机关实行改组,由原来 38 个部减为 25 个部,取消介于部与企业之间的管理局,代以实行经济核算的联合公司。联合公司和企业的领导权下放给地方。企业实行三自原则,即自主、自治和自负盈亏。同时也改革农业政策,减少农产品交售定额,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退出农业合作社和买卖土地,实行农村自治。1957 年 1 月举行第二届议会选举,统一工人党加强了与统一农

民党、民主党以及天主教进步组织的合作,实行差额选举制。7 月 12 日,议会批准“一·五计划”(1956—1960 年),规定其首要任务是,“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改善居民的物质状况”。哥穆尔卡执政初期,经济发展较为顺利。“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增产 59.6%,农业增产 20%,职工实际工资增长 23%。

但是,随着国际共运中开展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批判,1959 年 3 月, 统一工人党“三大”决议也认为,“在目前阶段,修正主义是党的主要危险”。从此,哥穆尔卡逐渐停止了改革,并日益脱离实际,实行个人集权和专断。同年 6 月,党中央决定建立拥有农业基金和农业机器的农业小组,企图通过它再把农民组织起来。到 1968 年,在 87%的村建立起农业小组,约 54%的农民参加。同时,在企业中恢复、扩大了党政领导的权限,缩小工人委员会的作用,使后者变为生产咨询机构。“二·五计划”和“三·五计划”仍然要求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比重由 1960 年的 24.2%上升到 1969 年的 29.7%。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 8.5

%,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市场供应紧张,实际工资增长年均不足 2%, 脑力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下降。各阶层对哥穆尔卡日益失望。在处理宗教和文化问题上,1966 年波兰政府拒绝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各国红衣大主教和朝圣者来波参加“千年祭”活动,加剧了当局与教会的紧张关系,招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教徒群众的不满。1968 年 1 月,华沙民族剧院重新上演 19 世纪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反俄诗剧《先人祭》,轰动一时。3 月初政府下令禁演,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的抗议。8 月 20 日晚,波兰追随苏联出兵侵捷,群众更为不满。此后,终因物价问题引发了 1970 年 12 月事件。

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保证物价稳定,不得不对农畜产品的销售进行大量补贴,财政负担很重。面对 1969 年和 1970 年因农业歉收造成的严重经济困

难,1970 年 12 月 12 日,政府决定从 13 日起提高 46 种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的价格。如肉提高 17.6%,面粉提高 16%,牛奶提高 8%。14 日,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数千工人上街抗议提价。罢工迅速扩展到沿海各个城市。17 日夜, 苏联驻波使馆还发生爆炸事件。动乱延续到 22 日,被政府派出的部队平息。

在事件冲突中,有 40 多人死亡, 1000 多人受伤,大量物资损失。为了缓和群众的情绪,政府撤销了提价决定。12 月 20 日,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接任。

盖莱克的高速发展战略 盖莱克上台后,1971 年 12 月统一工人党“六大”通过“高速发展战略”,提出借助外资和西方技术,实行高速度、高积累、高福利政策,“再建一个新波兰”。当时,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向西方借贷的条件比较优惠,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原料价格也较低,这对波兰实行“高速发展战略”确是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在国内实行冻结物价和迅速提高工资的政策,对于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一定刺激作用。70 年代前半期又多遇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四·五计划”(1971—1975 年)执行结果超额完成, 5 年里工业增产 73%,农业增产 33%,国民收入增加 62

%,职工实际工资增加 40.9%。

1975 年国民收入人均达 3 000 美元,肉、奶、蛋的消费量达历史最高水平。

1975 年 12 月统一工人党“七大”通过“五·五计划”,决定继续推行

“高速发展战略”。但是,这一战略超出了波兰的国力。而且从 1973 年起,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阿拉伯产油国开展反帝石油斗争,石油和原料价格猛涨, 贷款利率激增,西方各国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使波兰出口商品滞销,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从 1975 年起,由于气候干旱,农业连年歉收,食品供应又

趋紧张。于是,政府又决定从 1976 年 6 月 26 日起提高食品价格 50 %。这

又遭群众反对,迫使政府收回成命,并从 7 月起改行凭票供应制度。但商品匮乏越来越严重,投机倒把和黑市日益猖獗,干部贪污受贿不时被揭露。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政府不顾群众反对,于 1980 年 7 月 1 日再次宣布提高肉类价格 40—60%,从而触发了战后波兰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罢工浪潮。在这次工潮中,原来的工会陷于瓦解,并成立起新的“团结工会”,它宣布独立自治,成了公开的政治反对派。9 月初,盖莱克被解除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职务,由卡尼亚接任。

团结工会上台 团结工会成立后,在格但斯克建立了全国委员会,莱赫·瓦文萨被选为委员会主席。它在各行各业迅速建立起基层组织,1980 年底其会员人数多达 1000 万。 1981 年 9—10 月,团结工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政治多元化”的“自治共和国”纲领。12 月,它决定举行全国总罢工,建立武装的“工人卫队”,并准备举行全国公民投票,由它接管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12 月 13 日波兰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成立以统一工人党新任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全国军事委员会,对全国实行军管。随后,团结工会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大部分被捕。

1982 年 1 月,波兰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新方案,提出改变“指令—配给制度”,实行“中央计划的、具有市场体制广泛活动范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案规定,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波兰社会主义的基础,国营企业重新实行“三自”原则,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逐年改善价格体系。1983 年,国民经济开始扭转衰退趋势,重建工会和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 剧烈的社会动荡基本结束。7 月 22 日,宣布取消战时状态,结束军管,实行大赦。经过 1983—1985 年实施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工业生产恢复到

1980 年危机前的水平。但长期积累的经济困难无法一下解决,1987 年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仅为 1800 美元。 1989 年外债增至 395 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国民收入的 40%。这两年,通货膨胀由 26%增至 100%。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1988 年 4、5 月之交和 8、9 月之交又接连爆发了两次工潮,团结工会势力重新抬头。6 月,统一工人党中央倡议举行圆桌会议,开始改变对团结工会的政策。1989 年 1 月 18 日,统一工人党十中全会

又通过决议,确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圆桌会议自 2 月

6 日开始至 4 月 5 日结束,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和增设

参议院、实行议会民主等协议,并确定提前于当年 6 月举行议会大选。选举结果是团结工会获胜,组成了以它为主体的“广泛联合政府”。

团结工会政府组成后立即提出一份经济纲领。它要求从 1990 年起对波经济进行彻底改造,实行市场经济,全面放开物价,增加税收,使货币实现国际可兑换性,取消国家补贴,出售国家资产,实行股份制和私有化,允许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一些经济学家称波兰这种经济纲领是“电休克疗法”, 或说波兰是第一个从“社会主义指令式经济”直接过渡到“纯粹资本主义” 的国家。尝到该纲领所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生产下降等后果的波兰群众, 则称它为“粗暴的资本主义”。

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1990 年 1 月,统一工人党举行“十一大”,通过了《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停止活动的决议》。随后,多数代表决定成立社会民主党,少数代表决定成立社会民主联盟。两党均为在野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