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1981 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执政到 1988 年。他上台后,对美国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在对外政策方面提出了一套新的“遏制”政策。其基本方针是,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 重振国威,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造成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的力量”。从其前后两任来看,第一任主要表现为与苏联的强硬对抗;第二任时,美国更多地运用软的一手,利用“缓和”局面,促进苏联自身的变化。
里根上台之后就一再强调,面对苏联“实现统治世界”的战略目标,“西方文明”进入了“最危险的十年”,美国在抵御苏联扩张方面是“唯一能够担任领导的国家”。因此要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大力加强国防。里根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其实质是,同时发展核和常规力量,全面增强军事实力,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战争的能力。1983 年 3 月他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 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 从而拖垮苏联。
除军事实力外,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还包括政治、外交、经济和情报等各种手段的应用。特别是美国经济自 1982 年第四季度起开始摆脱最近一次严重经济危机后,连年持续增长,为与苏联争霸提供了物资基础。里根当局还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1982 年 6 月,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里根发表演说后,美国国务院举行了一次所谓研讨共产党国家民主化运动的会议。公开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等“共产国家内”的“和平演变”上。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如果说里根的第一届任期,是美苏关系 20 年来的谷底,那么,及至 1985 年里根第二任期开始,特别是 1987 年以后,美苏关系则似乎有了很大改善,被认为进入了一个新的即第二次缓和时期。美苏关系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了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新时期。
美苏关系的这一调整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也有其政治背景。
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自 70 年代中期起,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和陷于停滞,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同美国的差距出现重新拉大的趋势。特别是,苏联在效率、质量和一系列科学领域都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落后于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三。
面对严峻的现实,1985 年 3 月上台的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这一战略的主旨是要为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 创造和保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主要内容体现在他的对外战略的“新思维” 上。
戈尔巴乔夫指导思想的立足点是对核时代的分析。他强调在核对抗时代“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者”。他还主张“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等等。他的思想恰恰迎合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需要。
从美国方面来说,80 年代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使它背上了庞大军费开支的沉重包袱。从 1981 年到 1987 年的 7 年里,美国共花去军费 2 万亿美元,
联邦政府的财政收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从 1985 年起,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美国经济遇到西欧、日本日益剧烈的竞争。要继续同苏联对抗和扩充军备,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的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与美国的需要一拍即合。
美苏关系的新的缓和时期具体表现是:第一,1987 年以后,美国不再强调拖垮苏联及其“加速发展战略”。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第二,由不愿同苏联达成重大裁军协议,不给苏联喘息时机,变为愿意作重大裁军交易。 1985 年 11 月和 1986 年 10 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在日内瓦和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就军备控制问题举行了两次会晤。1987 年 12 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华盛顿举行第三次会谈,并于 8 日在美国白宫东厅签署了全
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尽管这个经过两国 6 年多艰难谈判而签署的条约,只涉及美苏两家核武库的 4%左右,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并且是美苏之间第一次就消除整个一种类型的导弹达成的协议,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评价。两国还就战略核武器削减 50%举行了多次会谈。第三,美国改变了用阿富汗和柬埔寨两场战争消耗孤立苏联的作法,不断声称:美国无意将苏联拖在阿富汗,愿意与苏联寻找“共同点”,政治解决阿、柬这两个“热点” 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从 1985 到 1988 年,美苏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签订了 43 个双边协议。总之,1987 年以来,美苏关系以中导协议为契机,进入一个有限缓和的时期。
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缓和”也加强了“和平”与“人权”攻势。1986 年 3 月,里根在对外政策咨文中露骨地表示,美国要对全世界“进行强有力的领导”。美国的目标是“促进世界的民主革命”,“按照美国的理想去影响事态的发展。”1987 年美国等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发表《关于东西方关系》的声明,强调“我们有义务探索一个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和更加尊重人权的社会”。大批美国和西欧的政客文人则大肆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预示
1999 年资本主义的“不战而胜”,还向美国当局献计献策,鼓吹美国要利用缓和的条件,抓住机会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