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拨乱反正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此后两年,由于“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很严重,国家处于徘徊发展状态。
1978 年 12 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摆脱困境、打开局面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建国以来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与此同时,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党强调必须以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实现。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逐步调整和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实行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中国共产党对重大历史是非还作了认真的清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了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各项政策。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还专门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坚决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些重大决策的勇气和远见。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 年 9 月召开了中共“十二大”。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这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大会据此确定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党又提出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从而举起了一面引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向 21 世纪的伟大旗帜。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农村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农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中共中央尊重群众的愿望,积极支持试验, 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废除了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8 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停滞的困境,农业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 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为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接着,党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在对外开放方面,第一个重大步骤是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此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为在思想和政治上有力地保证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1986 年 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决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全会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1987 年 10 月召开党的“十三大”。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会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从 1984 到 1988 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展现出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大了一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中国共产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以利于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但 1989 年春夏之交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平息了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同年 6 月下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党中央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在国际局势剧变的情况下,它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方针,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上,相继作出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上海浦东开放的决策,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表明,党在国际国内复杂艰难的历史关键时刻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1992 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明确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大家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邓小平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接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以邓小平的这次谈话和 3 月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历史性的巨变 1992 年 10 月中共召开“十四大”。这次大会全面总结
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4 年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确定了 90 年代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战略步署,选出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承前启后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十四大”最大的成就,在于对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大会还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1993 年 3 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它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并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新时期十几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虽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 现在也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总起来说,这十几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
使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发展。以 1990 年同
1978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1.74 倍(1980 年至 1990 年间,平均每年增
长 9%,是 80 年代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 3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 2.89
倍,其中钢产量增长 1.1 倍,原油产量增长 32.7%,发电量增长 1.4 倍,工
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总产值增长 1.03 倍;科技、文教事业
进一步发展;国防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国 11 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并正在向小康迈进。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时期,中国对外工作也取得重大成就。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友好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了改善和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 80 年代,中国还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通过与英国和葡萄牙分别谈判, 解决了香港在 1997 年和澳门在 1999 年回归祖国的问题。它还将按此方针, 争取实现香港和澳门政权的顺利交接与平稳过渡,并使台湾问题早日解决, 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
当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继续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