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与美苏战略地位的变化

美国地位下降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对比关系已显著不同于战后初期。

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美国,由于二战后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深陷侵越战争而不能自拔,其国力的鼎盛时期到 60 年代末终于告一段落。巨

额的战争费用,使财政赤字逐年扩大,到 1968 年已累计达 605 亿美元。对外贸易状况也开始显露出由盛而衰的迹象。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日本、西德、加拿大的贸易已由出超转为入超。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地位一落千丈。

西方阵营中原来依赖美国援助和扶持的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均高于美国。到 1970 年共同市场 6 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苏联,进而追赶美国。60 年代下半期的日本正处在以急剧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为特征的阶段。相比之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则由 1948 年的 54.6%降为 1970 年的 37.8%,下降了 16.8 个百分点,在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个中心。西欧、日本与美国展开了日益剧烈的贸易战和货币战,政治方面的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

苏联地位上升 在美国国力相对削弱的过程中,苏联加紧发展自己的实力。苏联的经济力量,由 1950 年相当于美国的 30%上升到 1970 年的 60%左右。在军事方面,美苏力量对比开始出现明显变化。 1969 年年中,苏联洲

际导弹增至 1060 枚,赶上了美国。苏联还在 60 年代末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走到了美国前面。长期处于核优势的美国第一次面临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均衡的局面。不仅如此,到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苏联已建成了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这一切,使美国日益感到苏联已成为“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美国遇到了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第三世界影响加强 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 100 多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组成了占世界人口近 3/4,占世界面积近 2/3 的第三世界。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控制着战略要地,占据着联合国 3/4 的席位。他们对国际事务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力军。

面对整个国际格局及美苏争霸战略地位前所未有的变化,各大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