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

100 多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大体经历了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区域性货币一体化体系。不管世界上实行的是哪种货币体系,都会涉及到以下三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以什么作为国际货币;二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各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问题;三是当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时,如何进行调节的问题。

(一)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

该货币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国际货币体系。它从 1880 年开始到

1914 年结束,有 35 年的历史,全盛时期为 1897—1914 年。

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在这种货币体系下,黄金是国际货币,各国对本国的货币都规定了含金量,国际间货币的兑换以铸币平价为基础,货币的汇率长期稳定,基本上在 35 年内一直没有变动,未发生过贬值或升值。国际金本位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当一国发生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就会流入,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涨,这样就要扩大进口,减少出口,对外收支转入逆差,黄金就会流出,黄金流出,国内货

币供给量减少,物价会下降,这样就会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对外收支又转为顺差,如此循环往复,自动调节。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战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开支,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汇率剧烈的波动,标志着金本位制的结束,其后,自 1914—1944 年间,金本位制处于中断、恢复和崩溃之中。

(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1944 年 7 月 1 日联合国家的 44 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 年 12 月 27 日《布雷顿森林协定》批准生效,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从此,美元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在这一货币体系下,美元充当了国际货币,发挥了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 美元被广泛地用作国际间的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这一体系下的汇率实际上是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依照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的含金量来决定汇率,汇率的波动范围不能超过上下 1%的幅度,超过时会员国的中央银行就要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水平;这一货币体系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调节,二是通过汇率调整。实际上这两条办法的调节效用都不明显。会员国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的贷款数额有限,虽然按照规定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了根本性失衡时,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调整汇率,进行贬值或升值,但实际上各国货币汇率的调整是很少的。从 1949

年至 1966 年,主要国家的汇率没有进行过大的调整。英镑在 1967 年。法国

法郎在 1969 年贬值,原西德马克在 1961 年和 1969 年有过两次很小的升值, 日元和意大利里拉对美元汇率一直没有调整。事实上,在这一时期井非没有发生过国际收支的根本性失衡,而是由于调整汇率有种种困难。美元的黄金价格一直不变,则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或升值都有困难。所以,可以调整的固定汇率变成了实际上的固定汇率。各国在国际收支失衡,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时,各国政府只得通过借款和国内货币政策来维持汇率,往往受到市场上预期因素所支配的投机资金的冲击,以致被迫进行法定贬值或升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因此,美元的地位如何对这一体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从 50 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美元日益过剩,美元黄金大量外流,美元危机频频爆发,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动荡时期。进入 70 年代后,美国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通货膨胀扶摇直上。1971 年 5—7 月,美元连续发生两次危机,使之成为外汇市场上的主要抛售对象。同年 8 月下旬,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 102 亿美元。与 1958 年相

比,约下降了 50%,美国总统尼克松于 1971 年 8 月 15 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

策,实行了美元贬值,并暂停美元兑换黄金,导致美元危机更加严重。到 1973 年,美国政府迫于危机的压力,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并最终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至此,双挂钩制度已不复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时代。

(三)牙买加货币体系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金融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世界

各国都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结束这种混乱局面。为了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在1972 年7 月曾成立了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有关问题委员会”,作为基金组织的一个咨询机构,由 20 个国家组成,因此又称“二十国委员会”。其任务是负责拟订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方案,供基金组织参考。该委员会成立后曾多次集会,但由于当时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动荡不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甚多,其工作收效甚微。1974 年 6 月,该委员会举行第 6 次会议,才拟定了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大纲”,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改革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另设新机构取代“二十国委员会”,继续处理今后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这一建议,在 1974 年 10 月基金组织举行的年会上,决定设立“理事会关于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简称“临时委员会”,作为基金组织的附属机构,负责就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等问题向基金组织理事会提供意见和报告。“临时委员会” 成立后,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反复的磋商,直到1976 年 1 月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召开的第 5 次会议上,才就汇率制度、黄金处理、扩大信贷额度等问题达成了一些协议,即“牙买加协议”, 同年 4 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后来又获得法定的 60%以上的会员国和总投票权 85%的多数票批准同意,从 1978 年 4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可自由选择决定汇率制度,基金组织承认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暂时并存。但各会员国的汇率政策应受基金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井须与基金组织协商,实行浮动汇率的成员国,根据经济条件,应逐步恢复到固定汇率制度,且不得采取损人利己的货币贬值措施,将来国际条件具备时,经总投票权的 85%多数票通过, 基金组织可以再恢复固定汇率体系。

  2. 增加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由原来的 292 亿特别提款权单

位增加到 390 亿特别提款权单位。各成员国应交份额所占的比重也有所改变,发展中国家维持不变,主要西方国家除原西德、日本外,份额均有所降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份额提高了一倍,由 5%增为 10%。增加基金份额, 以提高基金组织的清偿能力,使特别提款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1. 削弱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新协定废除原有协定中所有黄金条款,割断了货币与黄金的联系:取消黄金官价,会员国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黄金不再作为特别提款权和各国货币的定值标准,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及会员国相互之间的结算不必以黄金支付,基金组织以出售和归还的方式处理一部分黄金。

  2. 规定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和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以及进行国际借贷之用。

  3.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主要措施是:将基金组织所持有的黄金的 1/6 按市场价格出售,用超出官价所获得的利润设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援助,同时扩大基金组织信贷部分的贷款额度,即由各会员国份额的 100%提高到 145%,对出口波动补偿贷款的额度,由各会员国份额的 50%提高到 75%。

由此可见,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目前世界上约有 2/3 的进出口贸易用美元结算,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仍在 60%左右;这一货币体系下的汇率是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体系;这一货币体系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是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国际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商业银行的活动以及有关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变动、债务、投资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的。

(四)区域性货币一体化体系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各国寻求地区性货币秩序稳定的趋向,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活动的重要补充。

  1. 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欧洲货币体系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为了稳定和加强欧共体的经济一体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同美国、日本抗衡,1971 年 2 月成立了欧洲货币联盟,后经反复磋商,于 1979 年 3 月 13 日正式成立欧洲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国际货币秩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标志着欧共体在经济一体化道路上的重大进展。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简称 ECU)。欧洲货币单位是由欧共体 12 个成员国的货币,各占一定比重加权计算定值的复合货币单位。12 种货币包括:原西德马克、法国法郎、英镑、意大利里拉、荷兰盾、比利时法郎、西班牙比塞塔、丹麦克郎、希腊德拉克马、爱尔兰镑、葡萄牙埃斯库多和卢森堡法郎。每种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各国在共同体内部贸易额和国民生产总值所占份额加权计算,每 5 年调整一次。但如果任何一种货币的比重变化超过 25%时,权数构成可随时调整。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

1987 年 3 月,比利时政府首次发行欧洲货币单位金市和银市,在国内外流通,使欧洲货币单位不只是理论上的记帐货币,而成为现卖的货币,目前, 新的欧洲货币单位于 1989 年 9 月 21 日开始使用,并作为世界第五大币种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受到重视。

  1. 稳定汇率机制。欧洲货币体系通过平价网体系来稳定成员国间的货币汇价,规定:参加国都规定本市与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并在双边基础上确定各参加国之间货币的中心汇率,各种货币只允许在中心汇率上下浮动各 2.25%。当汇率达到波动幅度规定的界限时,成员国必须进行干预。成员国货币间实行固定汇率,对其他国货币实行浮动汇率。

  2.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1979 年 4 月欧洲货币体系各成员国将自己 20% 的黄金外汇储备交给共同体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当时总金额达到 540 亿欧洲货币单位。这笔基金用于加强干预外汇市场的力量,稳定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资助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的成员国,加强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合作。

  3. 协调对美元的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对美元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

  1.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一体化。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地区性货币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为加强经济、金融合作,摆脱大国控制的表现。
  1. 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是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货币联盟,1972 年 2 月正式成立,目前包括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培尼亚、摩洛哥、阿曼、巴勒斯但、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叙利亚、突尼斯、阿联酋、也门等 20

个国家。

阿位伯货币基金组织是亚非货币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基金法定资本为

2.63 亿阿拉伯第纳尔。基金的宗旨是探讨制定会员国之间金融合作的方针和方式,促进阿拉伯经济一体化,调节会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保持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推广作为记帐单位的阿拉伯第纳尔的用途,为发行统一的阿拉伯货币,建立统一的阿拉伯金融市场创造条件。

  1. 西非货币联盟。1962 年,西非货币联盟成立,30 年来,特别是进入80 年代后,发展很快。这些国家一直通用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自由流通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该统一货币钉住法国法郎,法国保存所有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保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的自由兑换。在整个货币区内, 各成员国执行同样的货币政策。

  2. 安第斯储备基金组织和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安第斯储备基金是由拉美国家的多国金融组织安第斯开发公司成立,1978 年开始办理信贷业务, 处理设在成员国的公司的外债事务,协调成员国的金融政策。中美洲经济一体化银行是为成员国的各种发展项目以及中美洲共同市场的贸易提供资金, 以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而设立的。1981 年该行建立共同市场特别基金, 帮助成员国应付沉重的债务负担,稳定中美洲经济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除此之外,中非货币联盟、非洲发展基金、加勒比海共同市场等都是区域性货币联合的形式。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性金融协调,因而也有利于建立新的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