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债务危机的演进

(一)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是由于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将这些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

  1. 内因。
  1. 债务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

70 年代中期发生世界性经济衰退后,不少债务国都不顾国力,采取了长期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消费急剧膨胀,国内储蓄减少,引起资本外逃,投资效率减低,使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从而影响了还债能力。

  1. 债务国缺乏有效的外债管理。一般利用外资项目不应是单纯的图利,

    而要着眼于创汇,或增加出口,或实行进口替代,使之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外汇收入。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的外债管理,一是外债统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债务结构不合理,以致出现愤务短期化,偿债期过分集中,造成债务困难;二是外债的投向上不合理,大量投向消费、军事设施及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基础设施,这不仅不能改善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无助于增加外汇收入;三是贷款使用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地把贷款用到提高生产方面,不仅借来的外资未能充分用于创汇,反而降低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偿债更加困难。

  2. 债务国未能形成合理的外债结构。一是浮动利率贷款比重增大,80

    年代初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造成债务国偿债负担加重;二是商业贷款比重增大,外债优惠成份减少,负担加重。

  3. 债务国国均利率水平低,使储蓄资金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造成对外资的依赖,同时也造成债务国大量资金外逃。

  1. 外因。这是造成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1. 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工业国家经济衰退,使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长期下降,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缩减,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迅速下降, 从而不得不降低出口价格,外汇收入缩减,贸易条件恶化,偿债能力逐步削弱。

  2. 1979—1982 年国际市场利率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大加重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直接影响到债务国的经济利益,使许多重债国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3.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政策的影响。

70 年代中期,由于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各国大量的剩余资金急于寻找出路,再加上石油价格暴涨给石油输出国带来巨额外汇盈余,这些石油美元存入西方商业银行,形成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巨大财源。因此,西方一些商业银行为了盈利,不顾后果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使其债务猛增。紧随着 1980 年初的第二次石油冲击,西方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不断升级,对少数重债国的风险也增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在此期间,由于发展中国家未对全球性经济逆转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它们的偿债能力受到怀疑,商业银行为了减少贷款风险,开始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紧缩信贷政策,

致使国际经济环境恶化。

  1. 1981—1984 年美元大幅度升值,由于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债务都以美元计算,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债务负担。

  2. 石油危机的冲击。

1973 年第一次石油涨价后,巨额石油美元冲击市场。国际上大的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纷纷向需要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推销贷款,1979—1980 年第二次石油涨价,一方面使一些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国际收支困难。另一方面,有些石油出口国,如墨西哥、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在石油涨价时,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和国内投资,大量举债,以为石油收入足以还债。但 1982 年后,石油价格下跌,国内投资效益又不好,偿债困难自然难免。

1985 年末开始的石油价格大幅度下降,对生产石油的债务国更是雪上加霜。

  1. 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贷款结构的变化。一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减少,有偿投资增加;二是以直接投资为主变为以贷款为主;三是由财政贷款为主转为以商业贷款为主。这种贷款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债务危机的爆发。

上述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如同火上加油,加剧了债务危机。(二)债务危机的爆发

在以上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1982

—1983 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有近 40 个发展

中国家要求重新安排债务,发生危机的国家数目超过 1972—1981 年 10 年的总和。

债务危机的导火线是在 1982 年夏天点燃的。

1982 年 8 月 13 日,墨西哥财政部长席尔瓦·埃尔索格飞往美国,先后拜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总裁、美国财政部长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通报说:墨西哥几乎耗尽全部外汇储备,再也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本息。

  1. 日,席尔瓦率队到华盛顿进行谈判。

  2. 日双方达成初步的协议:墨西哥暂停偿还欠商业银行债务的到期本金,但继续如期支付利息;同时西方国家政府和国际多边机构将为墨西哥提供一揽于国际紧急贷款,墨西哥也与它的商业银行债权者(约

    1000 家银行)

进行了谈判,以推迟偿债日期。9 月间,西方商业银行被迫同意将 8 月 20 日

到期的 100 亿美元本金推迟 90 天。后来,墨西哥政府又提出继续延长偿债期,

11 月 23 日商业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国家政府又勉强同意再推

迟 120 天的偿债期。

经过西方官方债权者提供紧急贷款以偿付全部利息和部分本金,债权银行同意推迟偿债期,墨西哥债务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世界最大债务国巴西也面临危机,1982 年底外债总额约 900 亿美元。为了支付巨额债务本息(仅利息就达 115 亿美

元),巴西被迫削减进口,并大量动用外汇储备,到 11 月份,它的外汇储备只剩下维持一个月进口的数额,这一数额已低于国际公认的外汇储备不少于两个月进口额的最低标准。由于资金匾乏,欠债累累,巴西最大的商业银行

——巴西银行濒临破产的边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巴西政府在 12 月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债权机构发生求救信号。

债务危机如同瘟疫一样向第三世界国家蔓延。发展中国家第四大债务国

阿根廷在危机中也无法幸免,也在 12 月间提出与西方债权者进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

债务危机迅速笼罩了全球。在拉美,除哥伦比亚和巴拉圭等国外,其他债务国都相继要求延长偿还债务期限。在非洲,苏丹、摩洛哥、多哥、中非共和国、马达加斯加、马拉维、扎伊尔、赞比亚等 10 多个国家先后被卷入这场危机。在亚洲,印尼和菲律宾等债务国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告急求救。经过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商

业银行的合力“抢救”,以及在墨西哥、巴两等债务国的自身努力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尽管它们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有所好转,债暑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它们的债务负担仍然非常沉重。令人不安的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流入资金日趋减少,还本付息金额越卡越多,出现了持续多年的资金倒流现象,它们成了资金净输出国,虽然 1982—1983 年那样全球性的债务危机没有重演,然而债务国被迫单方宣布停止还本或延期讨息的个件时有发生,而且与官方或私人债权者进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与日俱增。所以,缓和只不过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其严重性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