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货币分析理论

(一)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的产生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收支理论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学说. 它产生于本世纪 60—7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逊、弗兰克尔和门德尔等。

这种理论侧重于长期国际均衡分析,它把国际收支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把国际收支不平衡看成是货币供求不平衡的结果。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强调货币供求均衡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决定作用,从货币供求关系出发,解释各国国际收支之间的联系以及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过程。

(二)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本质上是货币供求的不平衡: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其结果就会导致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结果就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对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处于平衡状态,就会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分析理论认为,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属于存量需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意味着货币供求双方存量的失衡,但经济本身具有最终自动纠正这种不均衡的作用,而传统的调节手段,只有当它们消除了货币供求存量不均衡时才能成功。他们认为一国的货币供给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国内银行体系

创造的信用;第二个来源是国际收支中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所形成的国外资金的流入。对货币的需求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得到满足。一旦国内货币的供给不能满足对货币的需求,那么,只能靠从国外取得资金来满足需求。因此,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国内货币价格—— 利率的上升,从而吸引外资的流入,外资的流入导致该国外汇收入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随着外资的不断流入,国内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将重新达到平衡,从而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此时.如果外资继续流入,就会造成国内货币供过于求,国际收支也会出现顺差。一旦国内货币供给大于需求,那么,货币的价格一列率就会自动下降,同时.人们电会扩大商品的进口,结果, 资金又开始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国内的货币供应也随之减少。顺差也就随之下降。随着资金不断从国内转向国外,国内资金的供求又恢复平衡,国际收支也随之恢复平衡,此时,如果资金继续向国外转哆,那么,社会使国际收支又重新出现逆差,从而使闰内对货币的需求又超过货币的供给。结果又开始重复上述过程。

由此可见,货币供求关系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根源,而且,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货币的供求关系会自动得到调节,从而,国际收支电会自动得到调节。

因此,货币当局可以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供求,以达到改变资金的输入输出量,从而调节国际收支。

(三)货币分析理论的评价

从货币分析理论的历史来源来看,它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的“价格—

—砚金流动机制”,是休谟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是一种新的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理论。它与休谟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休谟的分析强调货币流动、相对价格与国际收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货币分析理论则更多地强调货币供求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

这一理论的优点是,与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相比较。它考虑到了资本的国际转移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是它过分地侧重于长期均衡的分析,而忽视了短期均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