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吸收分析理论

吸收分析理论全称为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它是继弹性分析理论后, 由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依据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相联系的,只有把国际收支与一国的国民经济总的活动结合起来分析。才能理解国际收支的移动。因此,这一理论着重分析一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对外贸收支的影响;也就是说,如何通过采取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改变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改变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调节一国的外贸收支,进而达到调节一国的国际收支。

(一)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

凯恩斯认为,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新创造的产品价值,即国民收入,在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了居民的各种收入,这些收入,一部分被用于当年的消费,另一部分被用于未来消费,即被储蓄起来。而所有这些收入, 是一个国家可以用于当年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总量,因而是总供给,如果用 C 表示用于当年消费的部分,用 S 表示用于储蓄的部分,则有:

总供给=C+S

另一方面,居民用于当年消费的部分,直接形成了当年对消费品的需求, 即消费需求,因此,消费需求与居民用于当年消费的收入两者在数量上应是相同的。而居民储蓄起来的收入,则将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投资者手中, 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索,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投资需求。如果用了表示投资需求,则

有:

总需求=C+I

必须注意的是,居民的储蓄能否直接全部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取决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物质形态上看,国民收入表示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产品部分,是与总供给 C+S 的价值相对应的产品部分,这些产品只有被全部卖出去, 那么,其价值才能全部实现。否则,将有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而产品能否售出,取决于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因而,从理论上说,只有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产品的价值才能全部得到实现,国民收入的分配才能达到均衡。因此,

总供给=总需求 被称为国民收入均衡方程。而由此方程式可以提出以下推论:

C 十 J=C+I⇒S=I

也就是说,只有当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需求时,国民收入的分配才能实现均

衡。S=I 被称为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二)吸收理论的基本方程

凯恩斯的追随者后来把对外贸易加入到均衡方程中,形成了所谓的开放均衡模型。其基本公式如下:

总供给=消费+储蓄十进口

=C 十 3 十 M

总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十出口需求

=C+I+X

总供给=总需求⇒C+S+M=C+I+X

⇒X-M=(C 十 S)-(C 十 I)

吸收分析理论的创始者亚历山大把 C+S 称作总收入,把 C+I 称为总吸收,由此推出吸收理论的基本公式:

国际收支差额=外贸收支差额=总收入-总吸收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当总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外贸收支出现顺差,从而国际收支发生顺差;

  2. 当总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外贸收支逆差,从而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3)当总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外贸收支平衡,从而国际收支平衡。

由此可见,调节国际收支逆差的方法是:减少总吸收,或扩大总收入, 或两者兼用。而减少总吸收与扩大总收入,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

(三)吸收分析理论的缺陷

吸收分析理论的贡献在于把国际收支当作宏观变量,把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济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比较清楚地指明了国际收支调整政策的条件。该理论的缺陷是它把国际收支差额仅仅看成是贸易差额,从而忽视了非贸易勺资本移动存国际收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