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养成读书先读序文、绪论、后记的习惯。在序文、绪论、后记中, 常常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写作的缘由、成书的过程、全书的内容结构等等。实际上是对全书的整体概括,对作品的鸟瞰。我们看了序或后记之后,常有这样的感受:

一个人,站在高山上,俯瞰山下的景物。山下有树林、房舍、小溪、石路⋯⋯看了全景之后,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那树林中散布着什么样的花草啊? 那小溪的水清澈吗?那青石小路蜿蜒向何方?那院落房舍可清洁整齐?那里的人们生活可好?带着这一串儿问题,人就会情不自禁地从山上走下来,沿着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去观赏那里的景物,去探访那小山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

这样,对作品的内容有了个大体的了解,对作品的人物有了个初步印象, 阅读起来,困难就减少了,兴趣也产生了。

第二,要改肢解式的过细分析法为整体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总体上驾驭课文,然后抓一两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训练。这种做法,既切实,

又经济省事。

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篇节选,若一上来就按照情节发展分段,很困难,很麻烦。如果从内容入手,从整体着眼,解决这样的几个问题:“贾雨村一上任就遇上一件什么案?他是怎样断案的?他为什么要这样断案?这样断案说明了什么问题?”那么,学生很快就从整体上驾驭了课文。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结构,分析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相结合的写法,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先总说、后分说的方法。先总后分,体现了一般的写作规律。不仅是说明文,即使记叙文、议论文同样如此。

例如《松鼠》,开头总说松鼠的特点:“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下面依次分说松鼠的这三个特点。再如《春》, 在绘春这一部分里,先对春景作宏观勾勒,渲染春的气息,而后再依次写春天里的草、花、风、雨、人。议论文也如此,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开头先总写自由主义的错误倾向与我们的主张背道而驰,下面具体地写自由主义的表现和危害。所以说,先总写后分写,体现了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律。

说话也是这样,先总说,后分说。

例如,开头先亮出来:“今天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是——。”这样,一听,,心里就亮堂;听到途中,。心中也有数。比那种没有总说,劈头上来,就一一啰嗦,使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好得多。

格式塔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