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所引起的思考

  1. 对复杂短语的划分的思考。用框式法分析复杂短语,究竟是采用由大到小的方法好呢,还是采用由小到大的方法好,这是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在看来,似乎是采用从大到小的方法好些,因为这符合格式塔的系统论的观点。

  2. 对目标教学的思考。目前,不少地区推行的目标教学,在落实知识点,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方面,的确功效显著。但目标的过细,令人困惑。光看那些目标细则,再在书上一一找到,就耽误了好多时间,搞得心烦意乱, 文章的整体形象被冲淡了。试想,一篇好的文章,宛如一个错落有致的插满了鲜花的花篮。对这赏心悦目的花篮,人们自然是十分喜爱了。要带走它, 一提即可,非常地轻便。可是数算那些过细的目标,就如同把鲜花一支一支地从花篮里抽了出来,甚至把花朵也一朵朵地摘了下来:红的 5 朵,黄的 3

朵,白的 1 朵。这样,不仅破坏了它的整体的形象美,而且拾掇起来,也很麻烦。

当然,这并不是说整体教学,不能要具体的目标。可以说,每一种理论, 恐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格式塔理论也不能例外。读书不能过分地强调整体把握,不能总是浑沌不分;语文课也不能不规定一定时间的目标和任务。问题是目标如何提出?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如何结合起来?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效益?这正是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1. 对语文测试的思考。社会是螺旋形地向前发展,许多事物是在不断地纠偏调向中前进的。我们的语文测试,恐怕也要不例外地经历这种曲折回旋的过程。50 年代,虽然课堂上用的是苏联的分析法,考题却全是整装的大问题,那种做法当然也有弊病,即忽视了基础,驾空不实。粉碎“四人帮”

之后,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之后,我们中学教育在考试改革方面,作了重大的突破,特别是标准化试题的出现,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评分准确,阅卷快,的确给杏坛带来了勃勃生机,使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然而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兴起——发展——衰落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细则的不断发展,它的弊端也一天比一天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过于琐碎的零散的考题,不仅普遍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富有才智和死记硬背的学生很难拉开档次⋯⋯于是疑问产生了:测试题,是否应该向综合型、整体型转化了?然而评分的科学化、标准化,的确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有这样的建议,渴望中学语文能采取二级考试——通过考试和选拔考试两个层次。如果考试方法从根本上改革了,命题也就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