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

语文讲读课课型结构优化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整体性。根据系统论原理,语文教学这个系统中,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者应该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能力训练的依据,它联系着教师和学生:教师把教材转化为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转化为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作用联系着教材和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教材,他们直接联系着教师和教材。三者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信息传递、反馈的交叉型立体网状式结构系统。此外,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内容——字、词、句、篇诸种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训练,也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同人体不是四肢和各个器官的相加一样,从一个整体中分解出来的任何一部分,同在整体中发挥功能的部分是截然不同的,各部分离开整体其功能是不存在的,如同人的眼睛离开人体则不能发挥视觉功能一样。

因此,课型结构必须具有整体性。

一是使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想之中。将教师的讲授、引导,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材中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等合理地搭配、组合,使之成为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多种多样的思维反馈系统, 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信息单向输出,重传播灌输,轻启发思考,重讲轻练,重教材轻学生等弊病,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使一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从一篇课文的整体出发,安排教学结构,把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完整的而不是分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之表现出强大的整体功能。要运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即从综合出发,突出整体效应,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型结构那样,只注重分析而忽视综合,总是先正音、解词,然后分段分层,一段段一层层地分析,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无整体功能可言。

  1. 序列性。序列即教学过程组织的先后顺序。课的进行顺序受制于教材的顺序和学生的认识顺序,而又以学生的认识顺序为主要出发点。语文讲读课的序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它不像数理化教学那样按教材顺序向前推进,而是以课文为单位进行教学。一篇课文体现着作者一定的思路,但课文教学的构思不同于作者对文章的创作构思,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

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课文思路的序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序,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制作,形成教师教学的序: 找好始发点,从始发点出发,沿着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根纵向发展的“主轴”, 向终极点(教学的终级目标)运动,最后达成目标。

根据信息论原理,课文教学的这种进程是一个学生吸收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反馈信息的序列进程,即由认读感知到逐步理解,最后运用、迁移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层又显示出其相对的独立,表现为教学的阶段性, 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和运用阶段。这个过程又总是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为前一阶段的深入,体现学生认识运动的两个飞跃,因而表现为教学的层递性,就构成为它的序列。

  1. 节奏性。教学的节奏与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节奏波澜起伏,张弛得当,学生必然乐此不疲,因而教学效果必然好。教学节奏平板, 过快或过缓都会影响学生情绪,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学中要有疏密、浓淡、急缓、曲直、抑扬等变化,种种变化归结为“张弛”二字。张,指教学处于紧张、亢奋的高潮状态,表现在难度的加深,速度的加快,密度加大,情感的加强,师生思维的高度集中;弛,就是教学进入比较平和疏缓的态势,表现在气氛的相对宽松,如从容的过渡、自由的发言、轻松的讨论、愉悦的欣赏等。一般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讲详细,节奏宜缓,让学生充分思考; 教材中较浅易的内容,可以略讲,可以“跳跃”,节奏宜快,使学生不感拖沓厌烦。要根据课型结构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把做到有张有弛,巧妙地编成波浪式发展的教学结构流程,使教学既畅行无阻,又有起伏地向前推进。

  2. 训练性。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依托于知识,但知识不能自然转化为能力,这个转化靠训练。课文教学中每一环节、每一阶段都是一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只不过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而已。感知阶段训练学生阅读中迅速而准确的感知认识能力,理解阶段训练学生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运用阶段则训练各种能力的迁移。总之,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训练应体现在每一阶段,贯穿于全过程中。也就是说,训练是讲读课课型结构的一根主线。

  3. 控制性。一篇课文的教学既然是一个过程,那它就应该是一个有控制的系统。所谓系统控制,是指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而进行调节,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实现其运动的终极目标。在运动过程中,控制是依赖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我们说课文教学是一个由始发点向终结目标运动的过程,这是从绝对意义上说的。而实际上在流动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来自阅读之外(环境、情绪等)的和阅读本身(难点等)的干扰和变化。这些干扰因素和变化因素,教师和学生靠运动中各个环节的反馈而知晓并实现调节,以保证教学在稳定状态中进行。这就是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才能保证课型结构的真正优化。它指示我们在教学中, 时时掌握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程序、节奏,以及学生的情绪等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证教学最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