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状教法示例

比如在讲《雨中登泰山》时,首先复习初中学过的记叙文概念,记叙的要素、顺叙、倒叙、插叙、详略。在复习时发现初中对记叙文的概念只局限于记人记事,而高中对记叙文的概念是记人、记事、写景、状物。于是把第一单元“写景状物的要求”提到课前讲解。这样,讲授新课前,记叙文知识点已整理成形:

①记叙文的概念;

②分类;

③要素;

④线索;

⑤叙述方式;

⑥立意;

⑦写法。

《雨中登泰山》这则游记,按记叙文 7 个方面对号入座:

②分类:游记。

③要素:时间 60 年代。地点:泰山。人物:“我”。起因:作者想领略泰山君临天下的雄姿、美景及丰富文化遗产的愿望由来已久。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我们”一行克服了天雨、地滑、山高、路险、人景等困难,终于攀上峰顶,享到晴日登山无法感受的雨趣。

④线索:以“雨”为线索。

⑤叙述方式:登山全程为顺序,在此中间登天街用补叙。

⑥立意:《雨》文通过对雨中登泰山的记叙,展现了雨中泰山的特有风貌,抒写了雨中登临的独得之乐,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高尚情怀和敢于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

⑦写法:抓每篇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分析。《雨》文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融情于景。只要弄清这些知识点,便不难掌握记叙文的特点了。

运用此法,阅读自读课文《难老泉》,也可适用课外任何一篇记叙文。这种文体知识网的体系是,温故——知新——训练——迁移。

再以作家作品网为例:

如在讲《纪念刘和珍君》时,就将初中学过的鲁迅作品进行分类整理: 课文、出处、体裁、写作年代。在讲高中部分鲁迅作品边复习边讲,至六册鲁迅作品讲完已形成一个系统表格。然后对表格作品进行比较。如鲁迅的小说只有《祝福》是选自《彷徨》,其他均选自《呐喊》,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小说有哪几部。如讲《阿 Q 正传》时,让学生读《呐喊》中的小说,然后迁及《呐喊》自序的写作。在讲《药》时,将夏四奶奶与高尔基的“母亲”, 叶圣陶的《夜》中母亲形象比较。《玛蒂尔德》与《一碗阳春面》中的母亲比较。作家作品边讲积累,形成系统表格。

采用网络状教学法的意义:

  1.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认为“所谓理解就是事物种种联系、关系,特别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网格状教学正是教给学生以理解知识的能力。

  2. 这种网格状体系,也正遵循了心理学关于遗忘的理论。在高中三年的循环往复的实施中,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使学生心中有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以纲为目标,勤学苦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通过概念知识体系——典型范文分析——课后训练的过程,可达到以少驭多,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学的更精、更多、更深、更活了。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4. 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方法,适应各种水平的学生。比如: 基础知识网络,既照顾底子薄弱的同学,对成绩好的学生也起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

如果把高考成绩比喻为鱼的话,那么平时的训练就可称为“织网”了。以上做法还很不成熟。需在今后教学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