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讨论式

讲课时,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先列出思考提纲,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或者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边提问,边启发,边讨论。“启发讨论式”关键在于“启发”二字,即提问要有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提问的艺术性,通过提问,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同时,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深入浅出,在选题时要尽可能考虑到能够激发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启发学生讨论时,我注重了三点。

一是采用“连锁式”的提问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列出连续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有的文章各部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可以根据其内在联系列出思考提纲,供学生讨论。如:在教毛泽东同志的《什么是知识》一文时,采用连锁式提问法。设计的讨论提纲是:

①什么是知识?

②什么是比较完全的知识?

③比较完全的知识从哪里来?

④为什么说马克思是完全的知识分子?

⑤怎样才能成为比较完全的知识分子?

③为什么说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知识都是不完全的?

⑦怎样才能使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知识完全起来?

像这类文章在说理上是围绕中心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所以用这种连锁式的提问法,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多个答案,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对照、分析、综合、论证。教《狂人日记》,分析“狂人”这个人物形象时,先介绍了学术界对“狂人”形象的几种不同看法,如“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象征说”等等,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狂人”形象,谈谈“我”眼中的“狂人”。这样的讨论,学生是欢迎的,因为青年学生本身有一种标新立异的心理,他们谈看法时总想谈出自己的观点,针对学生的这一个特点,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多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试试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是提问故意设置障碍,引发学生深思。教师提出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因,而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适当点拔,引导学生拔开迷雾、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找到正确答案。譬如教

《绿》时用这种方法,出的思考讨论题是:

①有人说,本文标题为《绿》,而文章第二段却写“梅雨瀑”,这是文不对题,你说对吗?

②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和结尾是简单重复,本文艺术技巧并不高。你同意吗?

③文章在内容上只写了“绿”,有人提出本文没有多大思想价值。你怎样认为?

④有人认为,作为写景抒情性散文,本文在“景”与“情”的关系上并没有处理好。你觉得怎样?

这四个问题就是替学生设置的四个障碍,要寻求正确答案,学生的思考过程要经历一个“模糊→排除障碍→清晰”的过程,而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也便能够享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因此,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