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依据

“联课式”教学法创立的理论依据是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它重视优化两条控制渠道:

一是优化“主导”控制,即让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的控制处于最佳状态。这种控制离不开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这些物质条件。

二是优化“主体”控制,即让学生的自我控制同样处于最佳状态,其作用在于学生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内容、方法以及应用的能力。“想课式”教学法重视把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研究,大胆突破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界限,突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依据国家制订的统一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分年级、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好课内、课外两种形式:既研究课本,又研究课外读物;既研究语文“双基”, 又研究语文读写心理;既研究语文学习现状,又预测将会发生的作用和影响, 使整个语文教学始终成为学校语文、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联课式”教学法从信息论的特点出发,不断扩大语文信息流的区域与流量,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形式,运用信息和信息反馈构成的自动控制规律, 减少教学中的能量和物质消耗。在研究大量心理信息的过程中,重视无意识这种复杂心理现象对于研究读写心理的本质意义,借助记忆、注意、思维等,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知觉对象,在轻松愉快中完成自己的任务;根据兴趣、爱好、经验、个性特征的不同,使学生注意到与己有关的疑难问题, 加以自觉解决;运用无意识的“筛选”理论,架设通向创造灵感的桥梁,提高传递信息的精度和速度,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