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明的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因果、或总分等。

在一般情况下,掌握文章的标题或接触文章首段的语言表达形式可断定需要何种程序来调整阅读的思维导向。一篇文章的标题常常是开启其主旨的钥匙,它或者是点明题旨,或者是限定阅读者的思索范围或对象,或者是启示阅读者思考的角度或方向等。一篇散文,由事物到情理的行文思路则是我们阅读时的思维程序。当然,有些文题,我们很难断定它的文体类别,这时我们可以接触一下文章的首段内容。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的开篇写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一个“而”字所领起的议论性的语句,引起了我们阅读者的关注,并将我们的阅读导向纳入议论文的思维程序中去。

在指导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总体把握时,概括段意尽量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语句,做到简明扼要;体现行文脉络的语句也要尽量标出。

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对阅读对象进行细部分析,就如由“全豹”去窥“一斑”了,即抓住纲后开始张目了。

总体把握侧重于领会文章表述的内容,而细部分析侧重于对语言深层内涵的挖掘与揭示。寻找关键语词(包括关联词语)分析语义群和确定写作者表达意图是细部分析的三个重要环节。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全文共十段。其每段表述的内容与表达目的列简纲如下:

[表述的内容——表达目的]

一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媚外求荣。二段:“但”(转折) ——强调“拿来”。

三段:“当然”(轻转、另提一面)——揭露“送去主义”是亡国灭种。四段:归结第三段。

五段:过渡。 ——主张“拿来主义”。

六段:列举“送来”的实例——反证:拿来主义之必要。七段:“所以”(对前六段的推论)——自己来拿。

八段:以“大宅子”设喻 ——批判错误态度。九段:“占有,挑选” ——正确做法。

十段:“总之”(归结全文) ——拿来的意义。

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细部分析时要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与推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以及语句的确切认知上下功夫。

进行细部分析,事实上是对阅读对象总体认识的深化,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细部分析做得好,又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阅读对象和写作者的良苦用心。细部分析的综合,它是对全文整体上的再认识,这种再认识不是总体把握的重复,而是对全文行文思路与表达主旨的综合认识。这种综合认识主要是了解局部在整体上的位置与意义,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组合的层次关系。

实施这种阅读教学模式

首先提布置学生预习,这是不能忽视的基础环节。学生预习侧重于总体把握,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也应扣住总体把握。只有这样,课堂上师生才能有共同语言进行对话。

第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间主要用于细部分析。

在细部分析时,教师不能包办一切,而只能辅之导之,或是提供学生顿悟的条件或情境以及阅读的方法,或是及时调整学生分析时的思路。

第三,多读或精读仍是细部分析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读出一种意蕴来,读出一种情致来,读出你共鸣的心声来,这正是细部分析达到而有时又无法达到的,因为阅读对象的某些细部确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