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模式

人教社“六·三”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贯彻新大纲精神,课文的速选组合坚持贴近而又开拓学生生活领域的开源导流方针;坚持以表达方式为主线,从综合(初步)到分解再到综合,由简及繁,由浅入深,三阶段逐步递进的语文基本训练程序,坚持在语文基本训练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文道统一原则,既导学,也导教,科学性和操作性很强。

根据实践和研究,镇巴县教研室赵世康老师认为,要提高课文教学的效果,必须:

  1. 打好三个基础

(l)认真研读教材。

首先,要养成在假期或开学初通读、分析和批注教材的习惯; 其次,要养成课前进一步熟悉教材的习惯;

第三,要养成教后回顾,认真反思,及时对新发现、新思考加以梳理记载的习惯。

这种反复研读分析,最好与大量查阅语文期刊、资料和相关工具书相结合,最好与自身生活阅历、生活感受的审视、把握和品味相结合,以尽量打开眼界,打开思路,真正弄清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网络、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做到无论其整体还是局部,无论其优势还是瑕疵,全都了然于胸,不仅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且知道“为什么”、“怎么办(教与学)”。这样,我们就占据了应有的高度,而通常所说的“以本为本”,就有了可靠保证,教学中就有可能进到一种左右逢源、驾取自如的境界。

  1. 认真研究教情学情。所谓教情,包括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设施水平,还包括了教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个性特质、教学功底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所谓学情,包括了学生总体上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状况,还包括了学生在智力非智力方面所存在的层次差异和个体差异。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务必做到深入、周详、扎实,并与教材研究相结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情学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必须经常进行,天天进行,结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2. 认真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它产生于深入的教材研究和教情学情研究之后。其关键就是依据教材、教情和学情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和教学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并形成教案。(教案主要用于课堂备忘、课后查阅和总结,故应条理明晰,行文简要,要素齐全,并应反复推敲,及时做出修改或调整,而不宜繁缛冗长,不宜片面追求洁美,不宜写成后就撂到一边而不再审看。质言之,万不可陷入形式主义,不可空耗时间和精力。)

以上三项,都是实打实的基础工程,而且彼此联带,缺一不可,做好了这三项基础工作,课堂上我们就能高屋建瓴,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就会捉襟见肘,就如瞎子摸象。因此,我们万万不可马虎。

  1. 建立五条常规
  1. 每学期开学时,应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说明”和课文目录,使学生了解课本的内容、体例、要求。

在此基础上,最好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一览表》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并适当加以解说和强调,使学生明白全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学期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白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知道达成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

  1. 逐单元进行教学时,应行指导学生结合单元目录研读“单元提示”, 使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内容是什么,学习任务是什么,训练重点是什么,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2. 逐课文进行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围绕“训练(学习)重点”、“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是“自读提示”,文言诗文是“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进行认真的预习,自己动脑动手,扫除一般性的字词障碍,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尤其要围绕“训练(学习)重点”,对课文做一些分析和品味, 并记下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这种预习功夫,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故应高度重视。如果学生一时还不会或不习惯预习,教师就要加紧训练,务必使之尽快学会并习惯预习。(其中包括辟出一定的自习或课堂时间,进行专门的预习训练,也包括把预习干脆作为课文教学的第一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指导,就是提问题、指方向、教方法。)

  1.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进入课文教学的实质性阶段。

此时,可抓住“课后练习”,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的三级阶梯,指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思考、讨论。(注意层次差异,处理好选做与必做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要这一环节抓得比较得当和扎实,课文的学习就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就有了质和量的保证, “训练(学习)重点”就得到了落实。(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对“课文练习”加以改动或干脆自拟思考讨论题纲,引导学生充分深入地读、想、议、练——这一切,当以吃准并落实“训练(学习)重点”为原则。)

  1. 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束时,应辟出一点时间供学生小结、回味、质疑或相互检测。

进入新课文或新单元时应指导学生比照一下前一篇课文或前一个单元的“训练(学习)重点”,看看前后的“训练(学习)重点”有何区别与联系。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时,应带领学生来一个回头望,把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及主要知识点加以梳理,制成图表。全册教学结束时,应制发全册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并用于学期复习。新学期开始,则先领着学生对上学期制发的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作一温习,借以唤起已知,提出未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进入新授。三年教学结束,即将各学期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汇装成册,据以查漏补缺纠偏,展开学段总复习。

按照这五条常规办事,教是清醒地教,学是清醒地学,易于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即使是缺乏功力、灵气和教学艺术的教师,也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七项禁忌

新教材之新,还表现在广泛吸收优秀传统和国内外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满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对语文教学上若干年来顽固存在的种种弊端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发挥这套教材的最大效益,就得更新观念,

认真研究和改进教法。其中须特别注意的,就是勿犯以下七项禁忌:

  1. 老套。老套是指沿袭数十年不变的那种刻板僵化的课文教学程式—

—①背景和作者介绍;②串讲字词课文;③划分段落层次;④归纳中心思想;

⑤分析写作特点。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篇篇如此,堂堂如此。这种令人生厌的愚笨而又浮浅的教法,必须革除。需要提倡的,应该是从课文特点出发, 紧紧围绕训练(学习)重点,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立足于多方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讲究技法,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地处理课文, 使课文教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足够的引力和活力。

  1. 求全。求全就是面面俱到,对课文作“全息”式的分析和讲授,唯恐有点滴遗漏。每篇文章都要分别从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布局、思想性、艺术性等等各个角度穷搜冥讨,狂轰滥炸一番,并且都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和掌握。这是课文教学中极易出现的倾向,甚至是一些教师的偏好。使用新教材,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倾向,掘弃这种偏好。我们必须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每篇课文,集中探究那么三两点甚至一点,赏英咀华,示范引路,其余则不妄涉足,不提要求,交学生自行处理。这种做法,叫做以简驭繁,以点带面,它看似疏放,却能篇篇有所得,实在、管用。不用此法,面面俱到,其结果必是云天雾地,喧宾夺主,甚至面面不到,一个跳蚤也按不住,永难跳出费力不讨好的怪圈。

  2. 架空。就是对课文凭空臆断,妄作解人,无端追求所谓的高度和深度。“思想性”、“艺术性”,乱贴标签;“阶级性”、“局限性”,乱套公式。极口赞“好”,却不让学生研究“好”在那里,为什么“好”;极口言“谬”,却不让学生探讨是否为“谬”,“谬”自何来。其结果是言而无度,言而不实,脱离课文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陷入于“放之四海而皆宜”

    的“套子”之中,陷入于茫然不知所以的困惑之中。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坚持因文解道,因道语文,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客观分析课文,实事求是,不武断,不失度,弄清楚然与所以然的问题,弃无知伪知而获真知确知。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金针度人,而不是虚妄误人。

  3. 包办。就是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自己研读、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权利,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使用新教材,我们必须与此种做法决裂,必须学会调动和组织学生开展自学。即使是讲读课文,也必须以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求自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讲固然是要讲的,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和导引式为主,不可多和滥。我们要在营造吸引人、启发人的浓郁的课堂气氛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上下功夫,而切不可在包办代替上下功夫。前边谈到的课前预习,目的即在引导学生自学,此外,自读课文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专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与习惯而设,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统筹安排,组织好、指导好,万不可流于形式或干脆取消。

  4. 无序。就是随意打乱教材,把后边的单元提到前边处理,把自己喜欢的或驾轻就熟的“重点”处理。如把文言诗文提前处理,把需背诵的篇章提前处理,把原来编排在多个单元的某类课文抽出来集中处理,把自感重要或有味的篇章实行课时翻番再翻番的沤泡式处理等等,总之是东一鎯头西一棒子,哪好哪吃饭,哪黑哪歇店。此种现象,显然源于对新教材的无知和散漫的小生产习惯,是很不科学很不严肃很不可取的。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

是克服以前存在的散乱现象,注重铺垫、衔接和辐射,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的训练。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和有机联系, 保持合适的教学进度(两个礼拜处理一个单元),精心按教材的编排意图办事。否则,便是糟踏教材,糊弄学生。

  1. 封冻。主要是封冻思想,封冻感情,封冻目光,封冻口舌。封冻思想,就是不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路。一篇课文,东敲一下,西抠一下,肢解得七零八落,至其起承转合之由来,挥洒生发之灵根,

    即十分关键的思路问题,却被撂在了一边,其结果是给学生塞一大堆破烂, 令学生瞠目结舌,不明所以。封冻感情,就是不动情,无激情,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干巴巴地听,结果是心灵毫无感应,课后一无印象。封冻目光, 就是无启发,无点拨,不能帮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鉴别,去发现。封冻口舌,就是只准学生听和记,不准学生问和读,只会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答案, 不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体味。凡此种种,都是与新教材的听、读、说、写训练要求大相径庭的,必须坚决纠正。我们必须坚持以读为基础,思为核心,议为手段,注重语感培养,注重思路梳理,注重情感激发。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汇为情感的激流,传情达意,传情说法;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而又生动活泼的思考探究状态,敢疑善疑,敢问善问,多议多辩,多读多诵,造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启发, 有滋味,有会意,有个性的生动氛围。这样,方合新教材的要求,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2. 划地为牢。就是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搞孤岛政策,搞封闭式教学。这可以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语文学科是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工具学科和综合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一个没有生活的人是学不了语文的,他缺乏阅历和体验,他神经麻木、心灵空虚、感情贫乏,读《背影》无动于衷,观《小桔灯》一片茫然。时下的学生,很多是这种缺乏生活不懂生活的人。新教材正是针对此点,把联系生活当作了头等大事。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大语文观念,坚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圈,努力使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确挖掘课本的生活内蕴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二者相互生发,相互融铸;二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多方面投入生活,经受社会实践的磨砺,培养健康敏锐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三是积极沟通其他学科,

    把其他学科教材用作语文学科的补充教材,把其他学科的教师调动起来作为语文学科的辅助教师。另外,同科教师之间互不沟通,缺乏交流和切磋,也是极不正常的一种划地为牢的表现,也应纠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