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与教材的一般意义

一、课程与教材的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涉及到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课程”是指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之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全部经验。但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是指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进一步说,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一词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早已有所反映。唐代孔颖达在注疏《诗经·小雅》时有“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之句,其中的“课程”主要指礼仪活动程式之类,与我们现今教育学意义上使用的课程一词的含义尚有较大的差异。至宋代,课程一词得到较广使用。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曾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以及“小立课程, 大做功夫”等。此处所用的“课程”一词含义与今天的课程概念已相当接近, 它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英文文献中,“课程”(curriculum) 一词是从希腊文演变而来的,原意是“跑马道”(racecourse),意为如同骑手赛马需沿着一定的跑道才能到达目标一样,学生也必须沿着“课程”这条学习的跑道前进才能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英国著名教育家 H·斯宾塞在其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最早使用了“课程”这一术语。在这之后,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课程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课程这一概念已逐渐成为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教育术语。

学校课程要受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般来说,学校课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这类知识是学校课程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它们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般能力,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技能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智力技能,一类叫操作技能。这两类技能是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只有吸取前人积累的形成这些技能的知识经验,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学生才可能将自己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也才具有继承社会文化和进一步创造文化的能力。(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这类知识经验主要是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这类经验连同知识和能力,综合成为形成人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我们有时也把课程与教材并列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更侧重于指宏观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而教材则指教科书或具

体的课程内容,本章中的“课程与教材”即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