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是学校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实现教育目的、发挥教学作用的过程。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任务是活动的出发点,是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准。

教学任务是有不同层次的,例如,各级各类学校、各门学科、各个教学单元乃至每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这里探讨的是教学的一般任务,它对于各个层次具体教学任务的确立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是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所谓知识,主要指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结果,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基础知识主要指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基本知识。它包括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或进行专业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和原理等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技能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类。智力技能主要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进行智力活动的形式,例如阅读、计算技能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主要指由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系统参与的, 由外部操作活动表现的技能,例如运动技能、劳动技能、写字技能等。基本技能则是指学生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最一般的技能,例如口算、心算的技能,写字、阅读、构思、写作的技能,跑步、跳跃、掌握节奏的技能等。

在中小学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坚持的一个优良传统,同时也是我国广大中小学能在办学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经验所在。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

1 *本书注引同一书时,仅在第一次注明编著者、出版者和出版时间等,再次引用时,只注书名和页码。

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双基教学观”或“双基论”,是我国教学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世界教育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应坚定不移地在中小学教学中狠抓“双基”,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体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性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自觉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现代教学论提出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是与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化、学习化社会来临,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这一系列变化,都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人具备较高的智力和能力水平,需要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什么是智力?一般认为,智力是指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就是要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记忆、注意、想象和思维力,特别是思维力的训练和培养。

什么是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主要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主要指人依靠智力和知识通过实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身心力量。中小学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核心。

知识、智力、能力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智力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学习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发展了智力,形成了能力。智力蕴藏在能力之中,智力可以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智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为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发展智力和能力, 要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

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以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什么是个性?一般来说,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和情绪情感等。个性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内在潜能的充分释放, 良好性格的逐步养成提供多种可能及条件,应当是学校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劳动观

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各科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有目的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奠定科学的世界观、道德观、

审美观和劳动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观念体系。道德观指道德思想、道德观念的总和,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审美观指在掌握审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的基本看法、认识、态度、观念等。劳动观指人们对劳动的基本认识、劳动的态度和劳动习惯等。这些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某一科教学就能完成的,必须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教育性因素,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使学校教学真正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这样,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的教育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

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体魄是人的体格和精力的综合反映,健康的体魄指人的身体发育正常,功能良好,无残障疾病,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行为适当,能正常工作和学习。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了健康的体魄,不仅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而且为终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将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健康体魄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体育教学和其他各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注意劳逸结合,讲究教学卫生,共同促进学生体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