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学环境建设的几点宏观思考
随着人们对教学环境的重要性的不断认识,学校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建设
问题正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美国全国中学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认为:“在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 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建设一个积极的学校环境就意味着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家长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工作和合作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①可以预见,重视中小学教学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 将成为 90 年代乃至下个世纪世界各国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开展我国中小学教学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实验,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 实施教学环境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结合日常环境教育与宣传活动,强化中小学师生的教学环境意识。近年来,环境问题日渐受到全人类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将环境保护作为事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中小学设置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以期使自己的国民从小就受到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树立应有的环境意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环境宣传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从 80 年代初开始,我国在中小学乡土教材中普遍增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知识内容,注重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这一切,为我国中小学教学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和有利契机。学校教学环境是一种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于长期生活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它同样具有一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亦即影响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这里所谓的强化教学环境意识,主要就是指学校应借助平时进行的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和学校开设的环境教育方面的讲座、课程,使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平时工作学习的环境——学校教学环境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工作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其他环境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还应当使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和懂得,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口号,对于广大中小学师生来说,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行动应当首先付诸自己周围的环境——学校教学环境中。确立这样一种明确的教学环境意识,就有可能使关心教学环境维护教学环境成为广大师生自觉自愿的行为,使我国中小学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获得广泛持久的支持。
-
立足本国实际,努力改善学校物质环境。学校物质环境是学校教学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学校生活的一种物质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①无疑,创建良好的物质环境是教学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我国目前经济还比较落后,教育经费仍较为短缺的情况下,学校物质环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善。
1991 年 12 月,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对福建、陕西和云南三省的农
① Edgar A. Kelley:Improving School Climate— Leadership Techniques for Principals,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Reston,Virgini-a,1980.
① 《帕夫雷什中学》,第 160 页。
村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这几个省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仍很差。在云南农村,调查组亲眼看到一些小学的教室无门无窗,墨江县碧溪乡的一些教师至今仍在危房中办公、居住。在陕西商洛地区,调查组考察了丹凤县庾岭中学,这所有三十五年校史的完中,没有图书室、资料室,更无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全校教室、宿舍均只有窗框,没有玻璃。三百四五十位师生的中学,竟有一级危房二十一间,二级危房十八间。②这一切说明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物质环境建设相当落后,某些环境条件(如危房问题)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在国家现有的经济条件下,集中一切财力物力,首先消除中小学现有危房,并以此作为衡量学校物质环境是否合格的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尽可能改善学校物质条件,为教学工作提供必需的各种设施和用具。当然,教学物质环境的建设不仅局限于此,学校宏观的物质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主要是由国家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此外,学校物质环境建设还有微观的一面,即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对校园的精心设计和绿化,通过对教室的装饰、布置和点缀,使学校物质环境得到美化和优化,并从而使教学环境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那么我国中小学教学物质环境建设的步伐就可以大大加快。
-
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学校教学环境的整体优化。心理环境又称社会环境或精神环境,它是由学校的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人际关系等环境因素构成的一种无形的特殊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心理环境“对儿童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和老师、同学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完整个体的成长。”①的确如此,心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著名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名著《战争与和平》中曾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在军事上,军队的力量取决于军队的规模和某个未知 x,这个 x 指军队的精神。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经济学家们认识到,生产力不仅仅依赖可以购买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习惯上是指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而且还取决于“x 效能”,如努力程度和精神状态。这两个著名的论断被教学环境研究者所推崇,并进而被用作学校心理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②我们认为,这些观点同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我国目前国力不够强盛,中小学物质环境不可能得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如果以学校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环境因素,就有可能在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激发起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全面推动教学环境的整体优化,使中小学教学环境建设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佳的效果。
-
重视教学环境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科学方法指导教学环境建设。教学环境建设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极富创造性的工作,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一般来说,指导教学环境建设的理论
② 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关于福建、陕西、云南农村文化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载《政协会刊》1992
年第 3 期。
① 《教育环境评鉴》,第 97 页。
②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PP.554-555.
越科学,实验的检验越确切,那么教学环境的调控、优化和建设就越富有生命力,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就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美国学者 S·D·汤姆森(Scott D. Thomson)曾对理论指导在教学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作过较为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是周密计划、实施和管理的结果。⋯⋯在当今, 建设一个积极良好的学校环境离不开高度的科学预见。”以国外的经验来看, 自本世纪 3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教学环境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及时将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导中小学教学环境的改善与建设,因而在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国,教学环境的研究工作近两年才刚刚起步,无论从研究的范围或研究取得的成果来看,这项工作的进展都是十分有限的,基本上还不能给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有鉴于此,尽快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了。我们认为,开展教学环境的研究工作,不仅仅是丰富和发展我国教学理论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教学实践需要它。实践的呼唤和需要是一切理论研究的原动力, 因此,全面寻求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学环境建设的策略、模式和方法,对于改进和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