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生的移情体验

学生的移情体验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日本的高濑常男等人曾将学生的移情体验分为如下五类:②(1)接近感(“感到放心”、“撒娇” 等等,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开始接近);(2)安定感(“亲近感”、“仰慕” 等等,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对于教师的和睦关系,自己受到教师的承认与肯定那样一种安定感);(3)共鸣感(“感动”、“感化”等等,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验到教师的言行,从而受到感动的内心世界的积极感情);(4) 信赖感(“感谢”、“信赖”等等,是在教师信赖学生、学生受到教师支持这一种感觉下形成的“合一”的心情);(5)觉悟与决心(“充实”、“立志”等等,仍然以学生信赖教师为基础,凭着自己的责任与决心,热情地实现自我的充实感)。可见,高濑常男等人主要研究了学生对教师的移情体验的形成问题。其实,学生的移情体验并不仅限于此;我们认为,学生的移情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师的移情体验

① 参阅王坦著《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4 页。

② 大桥正夫编《教育心理学》,第 136— 137 页。

学生自然的向师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爱护与关心有着细致入微的感受,而对教师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同志曾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一书中谈到:如果我们和学生之间, 真正做到了理解的双向畅通,那么,双向的爱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一位老教师说得好,你给学生一分爱,学生就会报答你十分爱,这种爱是一种无价之宝。比如,天色一黑,在我回家的路上,总有几个学生在暗地里护送。自行车放在车棚里,不知谁会经常给你擦干净,有的学生为了使老师的车更好看些,特意买来贴画,把车子整个贴遍。每当我的身体稍有不适,办公桌上就会有不知名的学生送上的药品。我们班的宁燕同学,几次在下雨天为我准备了雨具,可每回不是因为我带了,就是因为别的同学抢在了她的前面, 为此,她经常心情不快。当我知道此事后很是感激,就对她说:“宁燕,下一次雨天,我一定穿你的雨衣好吗?”时过几日,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真太不幸了,每次下雨都轮不上我关心老师一次,这几天,天晴得好蓝好蓝, 我的老天呀,你怎么就不替我流一次泪呢?”每逢遇到这种情况,我内心都难以平静。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大的幸福!①而这从另一方面,不也表现了学生对教师的移情现象吗?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尊重、信任、关心和爱护, 也会对教师以尊重、信赖、亲近和爱戴相回报的。

(二)对所学学科的移情体验

通过深入学习,学生往往对所学学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以至成为“学科迷”(如“语文迷”、“数学迷”等),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当然,这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如有位中学生谈到自己对物理课产生移情体验的过程,他说:一开始,我对学习物理很认真,但那只是因为学校开设了物理这门课。由于我的学习成绩较好,老师要我超过课堂教学的进度,先学一步。我也照老师说的去做了,但那只是因为老师叫我这样做。后来,我看了《趣味物理学》这本书,感到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现象。⋯⋯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了物理以后,有些只要用一两条简单的物理定律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于是我学物理的劲头越来越大,即使老师没要求我学的我也迫切想学。当我学到一点东西,开始能解释一些现象时,我觉得物理学简直是妙趣无穷的精彩世界,自己再也离不开物理学了。②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移情体验,对丰富其精神世界、充实其学习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对学习活动的移情体验

学习的成功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移情体验。凡与学习活动或学习成绩有关的事物,均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感情。如仔细地端详考试成绩单上优异的分数或作业本上老师的鼓励性评语,脸上浮起笑容;正为一道难题苦思冥想,突然灵感降临想起一种绝妙的解决办法,禁不住叫出声来; 刚发下的教科书还散发出油墨的清香,拿鼻子闻过之后再郑重地给它包上书皮;翻开学习参考书,就为其吸引,甚至爱不释手;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 将课本打开,摆放好文具,期待教师的到来;随着教师的讲课进程耳听目看心想,不知不觉响起了下课铃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了移情体验,

① 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② 《中学生谈怎样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年版。

就不再将听课、做作业当成负担,而是自觉地将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自己学习的需要。这样一来,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走上乐学的道路了。至于那些苦学、厌学,以至辍学、逃学的学生,则大都是因为对学习活动缺乏移情体验,才不堪其苦而走上弃学道路的。两相对照,很是发人深省。

(四)对未来人生的移情体验

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不断学习和修养,学生对未来人生充满信心,对职业选择和个人前途充满憧憬,以积极创造的态度迎接未来生活。对未来人生的移情体验,将促使学生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多学知识与本领、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正如梁启超所云:“人之能有自信力者,必其气象阔大,其胆识雄远,既注定一目的地,则必求贯达之而后已。而当其始之求此目的地也,必校群长以择之;其继之行此目的地也,必集群力以图之。”① 学生对未来人生及自身力量的移情体验,也是教师教育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正是在于让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感到自己什么事也干不成。教师的每一次工作都应该推动学生哪怕前进一小步。”②所以,要使学生的移情体验具有高品位、健康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注意多做引导工作,在教学艺术的交流中, 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强烈的移情体验。

①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成相反义》。

② 《教育的艺术》,第 8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