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以下几种较具代表性: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于 1956 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在他的推动下,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对指导当代教学目标设计影响深远。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①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 1964 年和 1972 年提出来的。其分类结果如下图:
目标领域 |
亚类目标及层阶 |
---|---|
认知领域 |
1.知识 2.领会 3.运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
情感领域 |
1.接受 2.反应 3.价值的评价 4.组织 5.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 |
技能领域 |
1.反射动作 2.基本—基础动作 3.知觉能力 4.体能 5.技巧动作 6.有意沟通 |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又将智力技能分出五个附属范畴(亚类),并按其复杂程度排列为:鉴别作用、具体概念、为概念下定义、规则和高级规则。如下图:②
① 参阅 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15 页。
才能(学习结果) 可能动作的例子智力技能
鉴别作用 说明符号的用处,如:
区别印刷的 m 和 n 。
具体概念 识别“在 下面”的空间关系; 识别一个对象的“旁边”。
为概念下定义 用一个定义来对“家庭”归类。
规则 说明一个句子内主语与动词的数一致。
高级规则 已知光源的距离以及镜片的凹度, 求预测印象大小的规则。
认知策略 用有效的方法回想一些名称,想出一个解决保存
汽油问题的方法。
言语信息 叙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条款。
运动技能 用印刷体写字母 R ,作“ 8 ”字形的滑水。
态 度 选择听古典音乐。
运用该分类系统,除了评价一门学程意欲使学生形成的各种能力之外, 还包括下列作用:(1)该分类系统有助于将同类性质的具体目标组合在一起,因而减轻了设计整个教学方法所需要的工作。(2)目标的组合有助于明确所研究的学程各部分的顺序。(3)将目标组合成各种能力,可以用来计划估计是成功的学习所需要的条件。①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根据总的教育、教学目的,提出“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课堂教学任务”的课题,对教学的较为具体的任务(目的) 作了分类。如下所列是其规划方案:②
- 教养任务。“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
——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复习、巩固)下列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
(教师写出可能的名称);
——培养(继续培养、巩固)该学科的下列专业技能(教师列出可能的项目)。
- 教育任务。“教师应设法掌握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各个基本方面: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和体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树立下列基本世界观观点⋯⋯(指出本课的世界观观点);
——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下列著作、苏共下列文件⋯⋯
——促进完成下列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的任务⋯⋯
——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注意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
① 加涅、布里格斯《教学结果》,皮连生译,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43 页。
② 参阅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体主义、伦理规范、人道主义、积极的人生观,对资产阶级道德(市侩习气等)持不调和态度(指出该班学生学习该专题时最可能顺利完成的任务);
——促进培养学生下列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技能等⋯⋯
——促进培养下列卫生和体育技能⋯⋯
- 发展任务。“发展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需要、兴趣等)。”
——培养(继续培养、巩固)下列一般的学习技能技巧(拟定答案提纲、比较、概括、使用书籍、阅读和书写速度、自我检查等等);
——促进培养学习意志和毅力(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加讨论等加以培养);
——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在课堂上创造惊奇、愉快、妙趣、离奇、情绪体验等情境来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出所学问题对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的意义,指出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以及培养爱好的作用,把游戏的情境引入教学等)。
(四)鲍良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南斯拉夫著名教学论专家弗·鲍良克(Vladimir Poljak)在其所著《教学论》中认为,①教学任务作为希望达到的教学过程的结果是三个方面的:物质的、功能的和教育的。他把教学的物质任务和功能任务划归教养的范畴, 并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教学的物质任务与获得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知识(包括事实和概括)有关,而按质的不同可把知识分为下列等级:记忆性的知识、再认性的知识、再现性的知识、运用性的知识、独创性的知识; 教学的功能任务与发展大量的、人的不同类的能力相关,而根据人的活动范围的不同可将能力分为以下种类:感觉和知觉能力、体力的或实践的能力、表达能力、智慧能力。如下图所示:
(五)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板元昂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工艺学家,他在研究了布卢姆等人创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后,认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虽然对所有的教学科目都有作用, 但却难以反映出各种不同教学科目中教学目标的特点,不能明确显示出多样化社会对各种不同教学活动的不同要求。他主张应按不同的学科来制订不同的目标,并在这方面进行实验,提出了他对日本小学理科和社会科教学目标分类的设想:①
- 理科(综合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目标分类:
① 参阅弗·鲍良克《教学论》,第 10— 21 页。
① 《教学论新编》,第 342— 343 页。
目标领域 |
目标层次 |
---|---|
知识 |
l.命名 2.利用 |
技能 |
1.测验 2.操作 3.建构 |
思维 |
1.认知 2.分类 3.推理 4.综合 5.评价 |
态度 |
1.发表 2.要求 3.动力 4.追求 5.情操 |
- 社会科(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目标分类:
目标领域 |
目标层次 |
|
---|---|---|
理解 |
1.叙述 2.说明 | |
能力 |
观察能力 |
1.指明 2.寻找 |
资料利用能力 |
1.分类 2.应用 3.表述 | |
思维能力 |
1.分析 2.联系 3.推理 4.总括 5.判断 | |
态度 |
1.关心 2.共感 3.协力 |
(六)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日本教育家梶田叡一结合东方人的意识,从目标实现的形态角度把各个领域的目标又分为三大类:①(1)基础目标(达成目标)是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的能力,是任何人都应达到的要求。(2)提高目标(向上目标)是指要求学生向某种方向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发展的目标。(3)体验目标。这类目标不是以学生中产生的某种行为变化为目的,而是以产生特定的内在体验、感受为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话和分析学生习作等来了解学生这种内在体验到达的程度。梶田提出的教学目标按内容和形态的分类把它组合起来,可以得出下列几种亚目标:
目标形态 目标内容 |
基础目标 |
提高目标 |
体验目标 |
---|---|---|---|
认知领域 |
知识理解等 |
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等 |
发现等 |
情感领域 |
兴趣关心等 |
态度价值等 |
交往感动等 |
运动技能领域 |
技能技术等 |
熟练等 |
技术性完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