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
一、人与环境的一般关系
搞清环境的概念以及人与环境的一般关系,是我们探讨教学环境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社会中的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人的环境与一般生物的环境有着本质的不同。一般生物的环境是由纯粹的自然存在物构成的, 这种纯粹的自然环境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环境,是人与动物生存的基础,离开了它,人和动物都不能生存下去。然而,自然环境毕竟只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础,真正给人的身心发展以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环境,它由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人身心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
实践表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例如,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风和日丽使人感到心情开朗,阴雨连绵则常使人抑郁愁怅。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智力,我国有句古话叫“宁静而致远”,意即在安静的环境里,人的智力活动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能把问题想得又深又透。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孟子小时候家住靠近墓葬之地,他就学“为墓间之事”。孟母将家迁至街市附近,孟子又学“为贾人衒买之事”。再迁至学宫旁,孟子“乃设俎豆,学揖让进退之礼”。“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充分说明了不同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环境还影响人身体的发育成长。实践表明,人的生长发育与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好的生活环境中,人的身体发育就快一些, 好一些,反之,人体发育就慢一些,差一些。据北京市城区的统计,北京七~ 十一岁的男、女少年儿童从 1937 年至 1979 年的四十二年间,每十年身高增
长 1.3 厘米,体重增加 0.6 公斤和 0.5 公斤。①以上情况说明,人的生长与发展,无论是心理方面的,还是生理方面的,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一些古代教育家就已经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墨子从染丝一事中得出一个结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以此比喻人性因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道理,并向
① 参阅《科学技术成果报告——中国青少年儿童形态、机能与素质的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 1982 年版。
世人提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告诫。①荀子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②他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环境对人生长的影响, 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但是,环境影响人,人同时也改造环境。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③这说明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人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可以积极改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克服并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人在环境面前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创建出一个适宜于人生存和发展的积极环境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正确把握教学环境的作用及顺利开展教学环境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