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对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怎样才算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对此人们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标志:(1)指导思想正确。教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
① 《当今时代与教师》,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75 页。
② 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148、149 页。
有正确的教师观。良好师生关系的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2)师生心理相容性好。师生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情感上相亲、行为相近,双方互相沟通、相互交往积极性高。(3)师生关系中的感染、陶冶功能得到充分运用,使其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① 另有人认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是:(1)民主平等。确认师生的社会地位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2)爱生尊师。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尊重教师的前提,学生尊敬教师是同尊重教师劳动的奉献精神、尊敬教师的人格风范和尊重科学等联系在一起的。(3)心理相容。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和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4)教学相长。指师生通过互相交流,做到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各自的教和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②我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人道性、民主性、合作性、教育性。(1)人道性。即师生共同享有尊重、信任的权力;(2)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尊重各自的正当权益, 诸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影响的选择权等;(3)合作性。即师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4)教育性。即师生关系是服从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形成的。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他的学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教学态度与方法, 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除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
学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很难设想,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理解、支持、参与和配合,教师单方面如何来建立、发展和完善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意见和建议,调查了解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师生共同努力,建立和发展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说,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就不会有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而没有相互间的思想沟通,又怎能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往,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携手共建的良好师生关系,往往比较稳固而持久,经得起挫折和考验。
(二)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
活动和交往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离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频繁交往,就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首要途径。正如加籍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所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①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师生
① 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82— 383 页。
② 胡寅生主编《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57— 159 页。
① 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 页。
关系的形态比之课堂教学中更加多样化,师生双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显现, 使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相应地师生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在反馈调控中形成良性循环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具有动态开放性质。教师应注意及时获取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馈信息,尤其是从学生那儿直接反映过来的意见和建议,据此调控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使师生关系更加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矫正已经发现的缺陷和不足,理正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方向,在教学活动中逐步深化和升华,形成师生关系发展的良性循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必将对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给师生双方带来教与学的欢乐幸福的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