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如前所述,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或者说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乃在于形成个人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教学风格。那么, 如何促使每个教师在不懈追求教学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我们认为,有两个方面亟须注意:
(一)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
- 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教学民主,对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要热忱赞助扶持,郑重对待。千篇一律、众口一腔是不好的。因为教师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正标志着一个学校的活力。如有的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高、各方满意,其中一个因素是教师的教学个性突出、各显特色; 而有的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长期抓不上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少教师被动地遵命教学,全盘教学处于一种无个性状态之中,缺乏生动活泼的特色。美国的哈里·道提出的建议是发人深思的,他说:“剧团需要风格各异的演员, 假如他们各自努力、协调安排、相得益彰的话,总体效果是很好的。教师的团体也应是如此,校长更接近于一个剧团的总管,而不是一所工厂的总管。”
①
- 须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教师良好的风格苗头,并加以因势利导,使之发展为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要坚持听课、评课制度,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特点,一旦发现端倪,便注意及时地给予多方面帮助、进行多渠道培养。因为教师劳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教师的教学个性应受到尊重,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调动起每个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允许并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就是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尊重。所以周扬同志这样强调:“我们要重视风格,也就是重视个人的独特性”,“风格就是个性”。苏联学者波尔特诺夫说得好:“教师有权标新立异,有权创建自己的工作风格,选择这样那样的教学方法、活动形式、姿态、习惯。很遗憾, 有时还见到这样热心的领导,他们对教师的个人行为、衣着都提出自己的主观主义的要求,坚持要教师采用这些或那些时髦的教学方法而不考虑他的个
① 哈里·道《教学:一种表演艺术》,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85 页。
人特点和技能的特殊性。”①而这是不利于教师发挥积极性和教学工作开展的。
- 教学评价工作,要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成熟和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力杠杆,运用得好,可以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而在其评价指标中增加形成教学风格这样一条要求,可以导引教师自觉主动地去追求教学艺术,发挥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
- 教师要有“乐教”的积极精神,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事业。在今天,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就是每一位普通教师所应有的观念。在教学这种艺术事业中,教师每每能享受到创造性的乐趣,然后这种乐趣更加强化了教师对教学艺术事业的追求,这就形成了乐教过程中的良性循环。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特级教师斯霞同志的教学质朴、亲切、貌似平淡,而用心颇深,形成了“于质朴中见真功夫”的教学风格,就是与她强烈的乐教爱生的事业心分不开的。
①她为了孩子们,精心设计每一课教案,求教内行,查找资料,找标本、家庭
访问、夜阑攻书⋯⋯这样才形成自己独特的传为美谈的风格和艺术。有一次, 仅仅为了让孩子们形象理解“格外鲜艳”这个词,在课堂上她就设计了如此精心动人的演示:将一支事先准备好的红蝴蝶结从讲台上拿出,与黑板作了映衬后,迈着轻捷的步子,走到沐浴着阳光的窗前,将红蝴蝶结戴在自己头上,然后笑盈盈地用清晰可亲的普通话问全体孩子:“现在,这红蝴蝶结的颜色怎样?”“格——外——鲜——艳!”孩子们齐声回答。斯霞老师笑了, 她收到了预期效果。许多年过去,斯霞去外地讲学,一位曾听过她讲课的青年教师,紧紧握着她的手说:“斯老师,您讲的‘格外鲜艳’,使我至今难忘!”这是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啊!
- 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这是教师追求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因为教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科学性之上的。所谓教学的科学性,就是说要使教学的每个环节,既要切实符合知识结构的科学体系,又要严格依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总的原则。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指客观规律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又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充分发挥。只有“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才是一个善教者,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一种艺术而“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因为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一定的基本功。例如一个演员,要想把戏演好,使人受到教育和艺术感染,一定要有唱、说、念、做、跳、打、跌、滚等过硬的基本功。据说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曾用一根弦装在一只破靴上,一分钟能奏出一千零八个音符,让人们叹服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京剧大师程砚秋在《荒山泪》中,运用了二百多个水袖动作,博得观众的满堂喝彩;书法家王羲之
① 波尔特诺夫《如何评价教师工作》,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08 页。
① 袁微子《于质朴中见真功夫——略论斯霞的教学风格》,载斯霞《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41 页。
在其墨迹中的“之”字个个活灵活现而又互不雷同,传为千古佳话。这些人的成功,无不得力于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高超的艺术技巧,所以才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教师追求教学艺术,不也可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发吗?因为教师也只有在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 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精通中国画的大家,生辉的妙笔能把滴血点成红梅,墨污染成墨荷。一位艺术大师,嗓音嘶哑,却因势利导, 成就为独具风格的唱腔艺术。作为教师,在追求教学艺术的道路上,也应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其所长,发挥优势,独辟蹊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强调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有的强调扎实严整的课堂秩序。有的善于剖析课文的内涵,突出以理服人;有的善于激发学生的感情,突出以情感人;有的唇舌功夫好,以诵读作突破口;有的写作能力强,以写作为序安排教学。这些不同的风格和方法,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了解那些属于自己异于别人的生理特点、能力系统、思维品质、个性倾向、审美情趣等,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两位教师同教一篇课文
《春》。教前,他们一起备课,一致认为,教这一课,必须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情感上得到陶冶,知识上得到启迪。一位教师善于朗诵,于是充分运用朗诵艺术,把学生领进作品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另一位却不会朗诵,他虽然惊服前者精湛的朗诵艺术,却不去“东施效颦”,而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了一条既能达到同一教学目的,又能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的蹊径:采取启发诱导、伴之以恰当的板书的做法。不仅使学生进入那个意境,收异曲同工之效,而且让学生体味出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可见,只要各用所长,亦能殊途同归,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 要“定向”发展,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提高。不同教法的实验,是尊重教学规律的良好开端,是深入教学研究和发扬风格的基础。日本学者上寺久雄指出:“特别是教师要进行各种类型的授课方式的试验,总结经验,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授课方式。这才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一个新的任务。”①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注意大胆实验,勇于探索,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既讲求科学化,又讲求艺术性,在不断实验、不断探索以寻求共性的定向发展中,总结出自己教学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风格来。如特级教师李吉林就是在教学艺术实践中定向发展,逐渐形成自己“情境教学”的风格特色的。他在运用情境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实验探索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1)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运用。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句子或片断训练。(2)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情境作文”,引导儿童观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展开联想;习作时则在再现情境中构思,在进入情境中陈述,促使儿童情动而辞发。(3)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运用。摸索出“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六种不同途径,创设和教材有关的情境,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促使儿童由感受美而入境,到爱美而动情, 至理解美而晓理。(4)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上的新异性,内
① 上寺久雄《教师的心灵与风貌》,春秋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7 页。
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的情境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儿童整体的发展。①运用情境教学法,儿童学语文就会感到“易”、“趣”、“活”, 李吉林的语文教学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要把继承和发展、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艺术探索上“走自己的路”,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时,要记住齐白石的话:“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和列宾的告诫:“向大师们学习,了解他们的艺术道路,但不要借用他们的外部风格。”既要虚心治学,又要勇于创新;学别人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切忌邯郸学步、固步自封。如有位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很注意听课,但有时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单纯地摹仿他人的教学方法上,把别人的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板书内容都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一次上课,他照搬了钱梦龙老师的课例,结果效果不佳,课时只完成了一半。钱老师在回答他的质疑时说:“自己的衬衫穿着最贴身嘛!”真是说到了点子上!这位青年教师终于省悟到: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采用某种方法,必须注意研究别人采用这种方法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吸收储存起来,以便取人之长,而又能教出自己的特点。可见,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必须超越单纯的简单摹仿。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用跟踪的办法是不能超越别人的。”也就是说,必要的摹仿仅是手段, 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是最终目的。
① 参阅李吉林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