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论研究方法的变革态势
① 参阅陈震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29— 130 页。
② 《教学论稿》,第 71 页。
① 参阅李酉亭等《行动研究法和教育》,《上海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 年第 1 期。
教学论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变革,同教学论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在未来几年中我国教学论研究将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认为,面对姗姗走来的 21 世纪,我国教学论在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布局、研究策略和研究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变化是教学论研究将由以往基础理论研究一枝独秀的旧格局转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新格局。这一转变预示着在未来几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学论研究领域将呈现出研究基础的有概括力的理论的需要同解决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课题的需要同时增长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概括程度高、包容性大的理论基础。过去十年中教学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层面上,理论的抽象概括程度达不到基础理论应有的层次和高度,这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另外,未来几年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转折期,在步入 21 世纪之前,教学论研究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 20 世纪以来我国教学论的进展状况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一番审视和总结,以从中总结经验,寻找启迪, 树立起对未来的正确信念。因此,在未来十年中,我国教学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基础理论研究仍需继续扎扎实实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实践呼唤理论的指导,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功能势在必行。如前所述,就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来看,教学论属中观层次的教育学科,或者说属于一种外推的理论研究。这就决定了它既要注重理论的自身建构,又要注意理论的转化应用。应用研究在这里有几层含义:一是在实践中对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理论假设加以验证、修正和补充;二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基础理论加以必要的转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操作化, 从而易于教学实践工作者学习、掌握和运用理论;三是深入到教学实践中, 为广大教师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各种可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总结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总结广大教师的成功经验,并把这些经验抽象和升华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可以预见,教学论的这一发展趋势必将给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带来一定的变化。由于以往教学论研究的重心基本偏向基础理论研究,因而在研究方法上相应地过分偏重于逻辑方法、历史方法、经验方法和哲学方法的运用, 使教学论研究方法在结构上呈现出重定性、轻定量,重推理、轻实证的不合理状况。在教学论的未来发展中,随着应用研究的蓬勃兴起,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将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将更加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用任何一种方法去研究教学活动这一复杂的现象都是不可能去穷尽它的。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有必不可免的局限性。教学论只有博采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克服现有研究方法的结构性不合理状况,逐步建立起一个适合本门学科特点的由多种多样研究方法构成的教学论研究方法群,才能真正适应未来需要,完成自身的发展使命。并且,就目前教育学的发展来看,教育学正在迅速发生分化,各种分支学科已经或正在建立起来,一个庞大的教育学科群正在悄然形成,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正在不断加宽加厚,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科学学、人才学、美学、经济学、法律学、生理学、数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都和教育学发生了密切联系。这一切使得我们所研究的教育学不再是一个单数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数概念了。在这种大
背景下,教学论的发展已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发展,它除了应不断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概括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外,还必须不断从相邻的其他学科中吸取新思想、新观点,寻找理论基础和移植新的科学方法。由此看来, 教学论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都是必然的。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不仅是教学论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其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在未来几年中,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将成为教学论研究方法发展的主导趋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同以往相比,以下几类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论的未来发展中将显得尤为重要。
-
科学实证方法。目前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主要有实验法、问卷法、观察法、量表测验法及模拟法等基本方法。这类方法实证性较强, 长期以来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影响。我国教学论界近年来逐渐运用这类方法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运用范围仍十分有限,对之重视也远远不够,大量的研究仍限于简单的逻辑推理,缺乏科学的实证手段。这已大大局限了教学论的发展,影响了教学论科学水平的提高。在未来发展中,教学论研究必须给科学实证方法以应有的一席之地,充分重视和运用这一有力武器,使教学论的学科发展水平能有一个大的提高。
-
数学方法。当代模糊数学的出现,给这类方法在教育科学领域的成功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模糊数学所提供的非确定性量化方法弥补了精确数学量化方法的不足,使以往许多难以用精确数学方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在非确定性量化方法面前迎刃而解了。这类方法目前在教学论研究领域的运用仍是极其初步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更多地将这类方法引入到教学论研究中,以改变长期以来教学论研究的重定性、轻定量的不合理状况。
-
系统方法。自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在作为当代科学的“带头学科”对其他学科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对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一时期不少教育理论都或多或少地从系统科学中获得了灵感和启迪。例如,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概念与方法,就是在“三论”的影响下提出和发展的。布鲁纳的认知发展说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系统科学的影响,布鲁纳强调动机、结构、序列、反馈四条学习原则,布卢姆则注重“反馈矫正”原理在“掌握学习”中的作用,这些原理、原则依据的背景正是“三论”。而轰动一时的由巴班斯基倡导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更是在系统科学的启发下提出的。80 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加强了系统科学的“带头”地位。系统科学将一系列崭新的思维方法推广到教育科学领域中, 使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以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从事系统科学研究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与教育有关的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如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看待人的智力,大脑的系统功能是什么等等。有人设想用模糊系统理论来建立新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非平衡系统;有人正试图用协同学的理论研究人类的语言; 人工智能和系统科学的结合,正在逐步揭开大脑的奥秘,等等。这一切已为系统科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可以预见,在未来系统科学方法将更为强烈地影响教育科学研究。教学论研究人员应重视学习、借鉴和运用这一方法研究解决教学论问题,使系统方法成为教学论研究方法群中的有机部分,为教学论的学科建设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