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时间设计

(一)设计教学时间的意义

时间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教育学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时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时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 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了解、研究教学时间,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不少研究者对教学时间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卡罗(Carroll) 的研究表明,时间是教学的中心变量,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成绩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每个人学会某单元所需的时间各不相等,每个人实际花在学习某单元的时间也不等,这两者比率的函数决定了学习的程度,其关系可以下列公式表示:

学生学习的程度=

实际花费的时间(the time actually spent) f 所需要的时间(the time needed)

卡罗理论揭示了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学习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项重要因素。此外,哈尼奇·费革和威利(Harnisch Feger&Wiley)的研究表明,教学时间和教学结果间呈现一种直接关系

(linear correlation),学生的学习成就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已有的学习准备状态。也就是说,用于教学的时间总量越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越多,学习的成就和教学结果就越高、越好。

安德逊(Lorin W. Anderson)和卡韦特(Nancy Karweit)的研究则认为,时间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不只是直线的关系,而且还表现为动力的关系

(dynamic correlation)。他们分别提出了“适时”(timing)的时间本位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时间的设计不能只关心教学时间的总量,而应更加关注适时、及时、应时等与教学效率间的动力关系。安德逊归纳出了五种“适时”的概念:①第一,发展上的适时(developmental timing)。指的是是否能够按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适对给予学习的机会,免得过早学习,揠苗助长, 或过晚学习,事倍功半。第二,起点行为的适时(entry—behav-ior timing)。指开始学习某一特定学习单元时,是否正是学生恰好具备特定的起点知识、技能、态度的时候。第三,及时(instanta-neous timing)。指在最适当的时间把握时机并以最适当的方式及时引导学生获取最佳学习效果。第四,进度上的适时(timing as pacing)。指能够将一系列的学习单元以适当的速度,在适当时间,逐个进行教学。第五,管理上的适时(timing as managing)。指教师是否在适当的时机对适当的学生进行指导或辅导。据此,他们认为, 教学时间增加一个单位,无论分布在哪一个学习单元上,都将产生同样的学习效果。在时间总量一样的情况下,如何组织运用这些时间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产生的效果不仅视其花费多少时间而定,而且更视其在“何时”(wnen)与“如何”(how)运用这些时间而定。因此,在教学时间设计中,充分了解上述五个时间概念,合理分配运用教学时间,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教学时间的维度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不同维度把握教学时间的确切含义,从不同方面了解考察教学的时间效益,从而使教学时间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切合教学实际需要。以下几个概念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间时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决定着教学的时间效益。

  1. 名义学习量。也就是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总量,它具体表现为学校每年的总学时量。在我国中小学中,这一时间量由国家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间每年的总学时量差异不大。这一时间量是针对学生整体设计的,具体到每个学生个体,这一时间量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还有必要考察个别学生实际的有效学习量。

  2. 实际学习量。指每个学生实际接受的有效学习时间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学生迟到、缺勤和教师缺课以及其他因素(如学校随意组织活

① 参见林生传《新教学理论与策略》,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动造成的教学中断及对教学的干扰)的影响,每个学生及不同学校的学生实际接受的有效学习量是不完全一致的。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出勤率与其学习成绩呈正比关系,学生的学业成绩受出勤天数、无故缺勤和迟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量,是教学时间设计、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单元课时量。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具体内容时获得的学习时间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各种课程内容的时间分配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对阅读、思考、练习、讨论、测验活动的时间分配),研究表明这种差异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也呈现比较复杂的关系,有的正相关,有的负相关。因此,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时应全面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切不可凭个人兴趣、习惯行事。

  2. 专注学习时间。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专心学习的时间。实践表明,教师授课期间,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在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课。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不专心学习的情况在课堂上是经常出现的。因此,即使在同一节课的时间内,每个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也是不完全一样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强烈的影响,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专注学习时间的多少。另外,学生专注学习时间与其能力还密切相关, 能力低的学生多出现不专心学习的行为,使学习活动中断,而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在注意力涣散之前先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保证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得到增加。

  3. 教学时间的遗失。指由于受外界干扰或教师对教学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学时间的遗失对一堂课的质量有较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避免以下几种教学时间的遗失现象:一是因课堂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中断。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纪律问题或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机智果断地快速处理出现的问题,有些情况可以放到课后处理,这样就可以使教学中断的时间缩小到最低程度,不致对教学造成大的影响。二是过渡时间过长。在一节课开始前和教学内容发生转换时,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过渡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教学时间的遗失和浪费。因此, 教师在课前设计时一定要对过渡时间严格设计,争取以最精确、简练的语言陈述过渡内容,使过渡时间尽可能缩短。三是不当的练习作业造成的时间浪费。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如果教师布置的练习不当,如难度过大,或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掌握时就布置作业等,就有可能造成学习机会的损失和学习时间的浪费。因此,设计好练习作业,也是提高时间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进行教学时间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它们作为教学时间的几个重要维度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时间的规划。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这几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设计方案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主要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应对一学期甚至一学年教学时间的总体分配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整体教学时间(一般以学期为限)作出合理规划。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是提高教学时间效益以及顺利进行一系列后续时间设计的基

本前提。在实际教学中,常有一些教师由于忽视对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时间使用的随意性较大,结果常出现一学期的教学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甚至完不成学期教学任务的现象,从而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

  1. 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教师应通过加强管理,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迟到、早退及无故缺勤现象,同时也避免自身缺课。一旦发生了缺勤情况, 只要有可能补救,就应当采取补课或其他措施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以此来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能维持在一定水平。

  2. 科学规划单元课时。单元课时的设计是教学时间设计的核心。教师在进行单元课时设计时,应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状况,找出单元内容中包含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单元所需的教学时间。在每个单元所需的总的课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还需进一步对每堂课的时间分配作具体规划,如导入新课用多长时间,讲授用多长时间, 提问讨论用多长时间,练习用多长时间,总结用多长时间等,都必须事先一一分配好。单元课时计划一旦设计好,就应当认真遵照执行,不要随意变动。当然,如遇特殊情况或发现设计有失误,则需予以调整和修改。

  3. 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是提高教学时间效益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实践表明,通过教师的努力,增加专注学习时间是完全可能的。增加学生专注学习时间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通过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维持在一定水平,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阶段性督察,对指定的学习任务作出明确指示,对学生的课堂反应给予及时鼓励和反馈,适时安排课堂提问, 适时环绕课堂走动,适时改变教学节奏,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专心学习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的生理周期变化,采取一定措施合理设计与组合教学时间,以此来增加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例如,研究表明,在每个学习日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变化,每天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是上午二、三节课期间,较差的时间是下午第一节课。在一周的时间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变化,星期一、二最高,星期三开始下降,星期六略有上升。此外,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有效持续时间也不相同。根据测量研究,学生不产生疲劳的适当学习时间是:6—8 岁为 30—40 分钟,9—12 岁为 40—50 分钟,13—15 岁为 50—60 分钟。学习时间长,消除疲劳的时间也长,课间休息时间也得等比数增加。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组合搭配教学时间来增强学生专心学习的程度,增加专注学习的时间。另外,在课表中穿插安排不同性质的学科,采取弹性课时制,设长短课或单课时与双课时结合的方法来安排教学时间,对于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专注学习时间也有一定作用。

6.防止教学时间遗失。防止教学时间遗失,实际上就等于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而能否真正避免教学时间的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因此,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教师在事先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好每项内容,同时又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有一定预测和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有可能避免教学时间遗失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