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等考据地理派修志理论

在清代文化高压政策下,一批学者深受摧残,使当时文化界只有走向考古探微的历史研究之中,从事与现实相去甚远的词章考据、名物训诂工作, 形成所谓考据学派。其中一批学者则侧重于考证地理沿革、名物方位,并进行相关志书评断、撰述的工作,形成所谓考据地理学派。他们对方志修撰有自己的理论和原则,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戴震、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等人。

他们的主要修志理论和方法,就是倚重考据学的“崇古薄今”思想和“诠释故训,究索名物”的方法,认为地方志即是地理沿革考证。如戴震所说: “夫志以考地理,但悉心于地理沿革,则志事已竟。侈言文献,岂所谓急务哉。”②无论从孙星衍所修《三水县志》(今陕西旬邑县)、《礼泉县志》(今陕西礼泉)、《乾隆直隶州志》(陕西);洪亮吉修《泾县志》(甘肃)、

《淳化县志》(陕西)、《长武县志》(陕西),还是孙、洪合修《澄城县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一),第 953 页,中华书局,1985 年版。

① 朱士嘉:“谈谈清代学者论述修志的问题”,《中国地方志通讯》,1981 年 5~6 合刊。

② 《章氏遗书·方志略例·记与戴东原论修志》

志》(陕西)等,都体现了他们“厚古薄今”、重视旧材料、轻视现代材料的原则,甚至认为搜集旧有资料,只要进行排比,注明出处,搞成资料汇编就可以。如洪亮吉所说:

一方之志,苟简不可,滥收亦不可。苟简则舆图疆域,容有不详,⋯⋯ 滥收则或采传闻,不搜载籍,借人才于异地,移景物于一方,以致讹以传讹, 误中复误,⋯⋯撰方志之法,贵因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博考旁稽, 叉归一是。①

所以,洪亮吉所撰《乾隆直隶邠州志》虽记载了邠州(今陕西彬县、旬邑、淳化、永寿县)地区的州县建置、沿革、山川、水利、分署、驿庙、古迹、大事、钱粮、兵驿、人物、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取材也较为广泛,但却重视古代材料,轻视当代材料,尽管考据精详,而对当时的一些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记述极少或脱漏。而他修志所制定的类目,更是以前人的撰著为依据。如其“舆地记”系仿周《舆地图记簿》;“职官表”系仿班固《百官公卿表》等;“会计薄”系仿宋李常《元祐会计录》等;“衙署志”系仿宋无名氏《衙署志》;“先贤传”系仿魏明帝《海内先贤传》等;“列女传”系仿刘向《列女传》等;“金石录”系仿宋赵明诚《金石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