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谋求御侮图强的要籍,也是传播和普及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的名著。后人评价甚高,康有为认为《海国图志》是讲西学之基,梁启超认为它激励了国民对外之观念,刘禺生认为是书开了近代研究世界史地之先河。历来受到学术界重视。

作者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45 年中进士,历任东台,兴化,海州等地方官,在修治水利,改举兵制,便民裕国方面,皆有政绩,亦能体察民情,深受百姓拥戴。他涉猎很广,著述甚丰,撰有《元史新篇》、《圣武记》、《孔子集注》、《孟子年表》、《古诗微》、《禹贡说》等等。他与林则徐是挚友,是清代知识分子中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 鸦片战争前,他有鉴于国势日蹙,外侮日迫,坚决支持禁烟。鸦片战争后, 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谋求变革。他一生中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贡献,便是编纂《海国图志》。

西方地理知识传入中国,始于明万历年间利玛窦的《坤舆图说》和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当时,“人多谓邹衍之谈”,将信将疑,不予重视,而且这些图籍多藏于深宅大院,除清廷和极少数士大夫外,一般士民难以窥见, 流传不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地理知识的用处,各种图籍“华梵通译,多以汉字刊成图说”①。仅在粤东译出的就有钞本《四洲志》、《外国史传》;刊本《万国图书集》、《平安通书》等,可谓灿若星辰,这些图籍为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国图志》为何而作?魏源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②。是书依据的资料是什么?曰:“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则徐)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③。关于是书的著作特点?答曰:“汇集海谈,旁摭西人著录,附以己意”④。

《海国图志》原有 60 卷,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 年)刻于扬州。

后来又有增补,厘为 100 卷,咸丰二年(公元 1852 年)再刊于高邮州。100 卷本,增辑不少新鲜资料,“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十之八;大小西洋、

③ 《瀛环志略·陈庆偕跋》。

④ 《五台县新志》卷四。

① 《海国图志·魏源序》。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海国图志·左宗棠序》。

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十之六”⑤,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⑥,内容较原本丰富。

地理内容占全书篇幅的 2/3。其余各卷,或为筹海议论和夷情汇编,或为西方制造战舰,火轮船、大炮、炸弹、鱼雷、测量仪、望远镜的工艺设计和制造技术,以及《西南洋各国教门表》、《中西历法异同表》、《中西纪事通表》等常用工具资料。地理内容集中在 3 部分:①卷三至七十,主要记述世界各国概况;②卷七十四至七十六国地总论,是西方近代地理学概论, 辑有《论五大洲及昆仑》、《利玛窦及艾儒略二西土记》、《南怀仁图记》等;③卷九十六至一百地球天文合论,介绍以天体为主的普通自然地理学知识。

《海国图志》的地理学内容很丰富,用今天地理学来分类,大体可分为普通自然地理概论、世界地理通论和国土(区域)地理简论 3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