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沿革地理学理论

沿革地理学在清代得到很大发展,以至于有人将政区沿革作为地理学的主要基本内容。如说:

地理之学,经史钤键,志乘为地理专书,其要尤在郡县沿革。盖秦汉迄今,分并增省,名同实异最为纠纷。戴震尚谓:地志沿革不明,则山川人物无一不误。洵知言也。郑樵讥班氏地理不主山川,而主郡国。谓:九州有时而移,山川千古不易,不知《禹贡》九州大界,可以山川定之,郡县壤地分割,山川在其境者大率卑小无名,本不足以定经界之正,况山则今古而号, 川更移徙无常,以云不易,夫岂其然。且班氏自谓推表山川,县邑之下,颇详山水,考古者取以互证,自胜凿空,必谓山川可恃。郡国不可恃者,郑氏之过论也。今作表,以著相承之,绪而博采史志及专家之书于后。①

在乾嘉年间沿革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成绩斐然。在一般记述方面, 有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胡谓的《禹贡锥指》、清《一统志》等;专题水道著作方面,有黄宗羲的《今水经》、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徐松的

《西域水道记》、傅泽洪等的《行水金鉴》和黎世序等的《续行水金鉴》等; 在沿革地理表方面,有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杨丕复的《历代舆地沿革表》、段长基的《历代疆域表》、《历代沿革表》等;在历史沿革地图方面,自胡谓《禹贡锥指》中的沿革地理附图,至清末一直皆有制作,其中尤以李兆洛的《历代地理沿革图》、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等著名。

在沿革地理学理论方面,清代除继承古代传统著作体系方式外,主要表现在:经过清初顾炎武等人的工作,特别是乾嘉考据学方法的借鉴,使沿革地理学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这就是:以比较、分析、归纳的逻辑方法为主,讲求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即以史料、实证为主,结合逻辑分析等科学方法,进行地名、政区沿革、古代地理著作校释等沿革地理研究工作。在研究程序上,如顾炎武所说:考证研究,首先要搜寻有关资料证据, “事无证”,再“求之迹,迹有不明,当度之理。”①

在具体研究上,无论是进行考证、注释,还是辑佚,都强调要广泛占据有关考论对象的所有资料。如胡渭在进行《禹贡》研究时,就说自己在资料

①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 1935 年)十一月国立北平图书馆等出版。

① 《山东肇域记》卷一。

方面,“诸家《书》解及《河渠书》、《地理志》、《沟洫志》、《水经注》之外,凡古今载籍之言,无论经史子集,苟有当于《禹贡》,必备录之。”② 顾炎武从 27 岁起即广泛收集二十一史、一统志与各省、府、州、县志书及文集、奏章中的资料,为其《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地理著作准备资料。而顾祖禹也是:“思欲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裨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续昭代之书,垂之后代,俾览者有所考镜。”③

其次,进行资料的分析、比较、检验,以确定所论释资料的价值。清代学者大都比较尊崇古代经典文献的资料价值,如顾炎武说:“凡考地理,当以《水经》、《皇览》、《郡国志》等书为据。”①其著《山东肇域记》所援引的史料,都以经典著作和“正史”资料为主,很少使用地方资料。据统计, 该书引用书籍文献 80 余种,引文 700 余条,其中出自《尚书》、《春秋》三

传、《国语》、《战国策》及先秦诸子者,凡 280 余条(内《春秋》、《左

传》占近 200 条);出自《史记》、《汉书》等二十一史者,共 300 余条(内前四史约 200 余条);《水经》、《水经注》80 余条;各类典章制度、政书、总志、方志、碑刻、文集、游记 60 余条。而其中元、明方志资料则不满 20 条,即使引用方志,也往往证之于正史。②

再次,在论证方法上,还依据论据资料的价值,以及对论题的直接或间接等关系,运用本证、旁证、推论等不同手段进行考订或证明。所谓本证, 即指校释之书本身不同章节资料的相互说明;旁证则是采用其它著作的资料。如顾炎武在讲到他的治学方法时说:“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恃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他书。二者俱无,则宛转以审其音,参伍以偕其韵⋯⋯。”

①又说:“炎武潜心有年,既得《广韵》之书,乃始发悟于中,而旁通其说,

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②

然而,在具体对待史料的分析、评判和研究方法运用上,也有不同的观点。如顾祖禹就自称他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在史料运用上,是“以史为主,以志证之;形势为主,以理通之。”③戴震则在沿革地理研究中强调了水系的作用。段玉裁在《戴东原先生年谱》中,对戴震的研究方法有详细叙述, 其云:

国朝之言地理者⋯⋯而先生乃至其上。盖从来以郡国为主而求其山川, 先生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然则,先生之《水地记》固将合天下之山为一山,合天下之川为一川,而自《尚书》、《周官》、《周礼》、《春秋》之地名,以及我国历代史志建置沿革之纷错,无不以山川之左右曲折安置妥贴,至迹而不乱。

以上不难看出,清代学者在沿革地理的研究方法、著作等方面,已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理论观点。

② 《禹贡锥指·例略》。

③ 《读史方舆纪要·自序》。

① 《山东肇域记》卷一。

② 《禹贡锥指·例略》。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一),第 953 页,中华书局,1985 年版。

② 顾炎武:《音学五书·序》。

③ 《读史方舆纪要·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