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这一时期,西方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于科学考察。许多地理学家都有过丰富的地理考察实践,而且在考察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经纬度、海拔、气温、植物等要素的科学观察和文字记录,以及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因果等关系进行分析,表现了较强的数理倾向和科学性。例如,洪堡在对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考察中,就包括对该区各点的海拔高程、气温、经纬度的测量,以及地形、气温、植被、农业状况的综合观察分析,从而掌握了植物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在他的巨著《宇宙》卷三“绪论”中,他还阐述了自己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原则。他说:

我所写的这部关于宇宙著作的基本原则,⋯⋯就是企图把宇宙现象作为一个自然整体来认识,并揭示在这些现象的个体组合中,怎样认识它们所受

到的共同制约——或者说大自然规律的支配,以及通过怎样的途径来从这些规律提高到因果关系的探讨⋯⋯而这种认识必须通过对于直接观察所得的结果的深思熟虑,而不是通过基于思维演绎和思想发展的一种宇宙观。

他还说:

如果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自然,我们就绝不可把事物的现状及其过去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截然分开。不回顾事物的形成过程,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性质的正确理解,不仅仅是有机体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以及不断分解,并产生新质的过程中,地球本身在其存在的每一形态中,也都有前一阶段的秘密显示出来。⋯⋯在对于地球的自然面貌进行描述时,现在和过去这两者之间很明显地是相互渗透。①

李特尔在论述地理学研究地方条件时,也谈到应注意一个地方在地域、形态、物质等特点方面的属性。其中第一个属性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区划; 第二个属性包括水、海、大气的分布和运动,它们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第三个属性是物质条件,是自然历史的地理外貌,它包括矿藏、植物、动物的分布。这些表明李特尔强调的是,地理学要研究地理规律,揭示各种地理现象的内在联系。

而李希霍芬在关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已明确指出,将一般因果论提高到探讨形成过程的发生学原则。他在《旅行研究指南》一书中写道:“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把具有明确长轴的山脉和不具有这种形态的山块区分开来了。较好的方法似乎是利用发生学的因素,根据在外部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营力,来对山脉作进一步分类。”②在实践中,他正是从发生学的观点,探讨了中国黄土的成因,提出黄土风成说的理论。

总之,此时西方地理学的研究已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使这一时期的地理作品,不论是地理论著,还是考察报告,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如洪堡的《新大陆热带区旅行自述》(30 卷)就是一部科学性极强的地理考察研究报告。

其目录如下:

1~2 卷热带植物(图 143)

3~4 卷野牡丹种专论(图 120)

5 卷含羞草科及其豆科植物专论(图 60)

6~7 卷禾本科植物修订本(图 220)

8 卷新的植物种属(图 63)

9~14 卷(缺)

15~16 卷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印第安人遗迹的观察(图 63)

  1. 卷新大陆的地图和自然(地图 39)

  2. 卷新大陆历史地理评述以及十五和十六世纪中天文航海学的进展

  3. 卷新西班牙王国的地图与自然(地图 20)

  4. 卷安第斯山及其附近的自然图表(热带植物地理)

21~22 卷在新大陆热带区域旅程中所作的天文观察(三角测量和气压表测量汇编)

23~24 卷 1799~1803 年在大西洋、新大陆内地和南部海洋所作的动物

① 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第 157~158 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② 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第 198 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和比较解剖学观察文集(图 54)

25~26 卷新西班牙王国政治论集(续附古巴的政治一文)

27 卷植物地理文集,附热带区域自然图表一幅。

28~30 卷 1799~1804 年洪堡和邦普兰所作的新大陆热带区旅行的历史记载。

在这一时期,清代地理学的研究仍然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以文字描述为主,除了清初对西方经纬度测绘等方法的引进,在一些地图、著作(《水道提纲》等)中对经纬度等有所应用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传统的沿革地理、文献考据为主。就是清末一些学者吸取外国地理知识编著的世界地理著作(如王先谦《五洲地理志略》等),其著作体裁仍然采用文献汇编、考据、条理分析的著作方法。

在地理学思想方法上,清初刘献廷等人虽已提出了地理学应究“天地之故”,探讨地理规律,但是,在各种地理论著中,真正从事这一研究的成果却很少。许多人注意的是地理考证研究方法的如何完善和深入。如关于中国历代政区沿革,杨丕复著《舆地沿革表》(40 卷)、陈芳绩著《历代地理沿革表》(47 卷)、李兆洛著《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20 卷),就是从不同角度整理中国历代政区沿革,以便于读者检索、查阅使用,其中陈书按古以察今,杨书由今以溯古;陈书以朝代为经、地名为纬,杨书则以地名为经、朝代为纬;李书所收地名全按韵部排列,方便检索。三者相互勘治,极便使用。尤其是在文献考证研究方面,由于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清代的地理考证研究也在方法上涉及到版本、本证、旁证等非常严密的考证方法的应用。

不过,清代地理学在以考据方法为主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注重实践, 改良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思想和实践,这就是当时一些学者倡导的地理学应重视“目验”的考证方法。尤其是到清中叶以后,以边疆史地研究为中心,形成了新的治学方法,即:考证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如清初阎若璩就极重视地理研究中的“目验”,即实践所得。他极为推崇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郦氏所注多从目验得来。①他曾指出:“《书》亦极有难考处,只如《禹贡》说三江及荆扬间地理,是吾辈所亲自见者,皆有疑。至北方即无疑。此无他,是不曾见耳。”②因此,他强调地理研究应从实地考察着手,重视实际验证。顾炎武等更是重视实地调查,他身体力行, 遍历天下,考察地理,分析沿革,写成了著名的地理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虽以书斋研究为主,但也能于“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穷异同”。③

清代后期,祁韵士、徐松等人也都极力倡导文献与考察相结合的治学方法。如祁韵士在新疆“既得亲履其地,多所周历,得自目睹,而昔年备员史职,又尝伏读御制、文集、诗及平定准噶尔回部方略二书,故于新疆旧事知之最详,颇堪自信”④,写出了《新疆要略》、《西域释地》、《万里行程记》等著名的边疆史地著作。徐松则“自出关以来,于南北两路壮游殆遍,每有所适,携开方小册,置指南针,记其山川曲折,下马录之,至邮舍则仆夫、

① 《潜邱札记》三。

② 《潜邱札记》一。

③ 《读史方舆纪要·自叙》。

④ 《新疆要略·自叙》。

驿卒、台弁、通事,一一与之讲求,积之既久,绘为全图,乃遍稽旧史、方略及案牍之关地理者,笔之成《西域水道记》五卷。”①

清代地理学的实践派虽然进行了不少工作,但是他们的实践研究仍多限于配合沿革地理的记录、考证,涉及到自然地理的记述还比较少,而且,更缺乏有关地理事项的因果分析。这与西方地理学界进行的科学考察尚不可同日而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理研究方法, 清代已跨出了值得称道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