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禹贡锥指》

《禹贡》是托名大禹治水,记述先秦时期地理环境、自然区划和地理学说的著作,是保存在《尚书》中的中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旧史家认为,《禹贡》为大禹所撰,而《尚书》又是孔子编纂的经典,历来将它视为神圣的作品,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禹贡》一书,一来因为成书年代很早,后世与先秦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变化,山川名及地名又多有变化;二来因为作者、成书年代、书名含意及内容本身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所以后世诠解它的著作很多,汉唐以来,几乎代有所出。胡渭作《禹贡锥指》前,已有易祓的《禹贡疆理广记》、毛晃的《禹贡指南》、程大昌的《禹贡论》和《禹贡山水记》、傅寅的《禹贡说断》、茅瑞徵的《禹贡汇疏》、朱鹤龄的《禹贡长笺》,诠释《尚书》包括《禹贡》的著作,还有孔颖达的《尚书正义》、林子奇的《尚书全解》、蔡沈的《书集传》、黄伦的《尚书精义》等,此外还有苏轼、曾旼、叶梦得、张九成、薛季宣、黄度、吕祖谦、王炎、吴澄、王充耘、王樵、邵宝诸家。顾颉刚先生指出,为着时代不同,思想有异,这些解释《禹贡》的书,“分为汉学和宋学二派”。“汉学注重师传,容易墨守成规;宋学注重批评,敢于自出新鲜,但在考古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不发达的时候,也容易流于武断”①。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幼好学, 后应试,屡不第,乃“潜心经义,尤精舆地之学”②。清廷诏修《一统志》, 徐乾学开馆洞庭山,延聘国内著名学者与修,“胡渭与黄仪、顾祖禹、阎若璩等分郡纂辑,得观天下郡国书”③,他与黄仪、顾祖禹、阎若璩等朝夕相处,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因而“受益弘多”④,学问大进。胡渭素习《尚书·禹贡》,发现前人著作有不少问题。他认为:“孔冲远及蔡沈于地理皆疏舛, 如三江当主郑康成说,庾冲初之言不足信。‘浮于淮泗,达于河’,‘河’ 当从《说文》作‘荷’。‘荥波既潴’,‘波’当从郑康成本作‘播’。梁州之黑水与导川之黑水,不可溷而为一”①。“程氏(大昌)锐志稽古,而纰

① 顾颉刚:《禹贡》注释,见《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9 年版。

② 《碑传集》卷百三十一。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碑传集》卷百三十一。

谬实多。傅氏(寅)缀辑旧闻,附以新意,颇多发明,惜多散逸。近世乡先生芳公瑞征著《禹贡汇疏》,捃收最博,但总杂无纪,断制尚少”②。后来, 因患足疾,卧病在床,他遂谢绝一切人情事务,取旧日手记,潜心研究,历三寒暑,著成《禹贡锥指》一书。梁启超评价胡渭说:“他的学风,不尚泛博,专就一个问题作窄而深的研究,开后人法门不少。几部书中,后人最推重的是《禹贡锥指》。这部书虽然有许多错处,但精勤搜讨,开后来研究地理沿革的专门学问,价值当然也不可磨灭。”③

《禹贡锥指》的得名,取意于《庄子·秋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 一语。“管”、“锥”,皆言其小。胡渭云:“夫其不曰管窥,而曰锥指者,

《禹贡》为地理之书,其意较切故也”④。《禹贡锥指》是专门诠释《禹贡》的著作,《禹贡》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 4 部,《禹贡锥指》亦“依

经立辞”,“章别句从”,分成 4 部分,再加上篇首所冠 47 幅地图及文字说

明,全书实分为图说、九州、导山、导水、五服 5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