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塘录》

《海塘录》是记叙浙江海宁至杭州境内海塘修筑历史和工程技术的专书。翟均廉著。海宁至杭州境内海塘历史悠久,汉唐以来,代有修筑。清代, 杭、嘉、湖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赋税来源,康熙、雍正、乾隆 3 朝对海塘的修筑十分重视。雍正帝指出:浙江海塘关系民生,最为紧要,并任命江南河道总督嵇曾筠总理海塘事,又责成尚书朱轼、浙江总督程元章、将军阿里衮、副都统隆升等人协办有关事务。乾隆帝也多次强调浙江海塘为捍卫民生要务,曾亲临视察海塘工程。雍正执政时,为此下达的谕旨多达 240

次;乾隆二十九年(公元 1764 年)以前,清廷下达的谕旨亦多达 18 次。翟均廉是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深知修筑海塘的重要性,便广征博采,详加考证,于乾隆年间撰成是书。此书著成后,未能刊印,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 年)收入《四库全书》时略有增补。1934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时,才正式面世。

翟均廉字春祉,生卒不详。乾隆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所著除《海塘录》外,还有《周易章句证异》传世。

钱塘江河口呈喇叭形,杭州至海宁附近是钱塘江水和海潮交汇处,潮汐运动十分典型。清代,“江水从西南来,过仁和而入海,海潮从东北至,趋钱塘以汇江,江犹狭而海广阔,冲激时虞不免”,“稍有溃决,则浸入内地”

①,关系农田水利甚大。海宁附近,素称江海门户,地势险要。赭山、禅机山、

① 《治河方略》卷九。

① 《治河方略》卷九。

河庄山等耸立江中,将入海水道一分为三:在南岸龛山和赭山之间,为南大门;在禅机山之北、河庄山之南者,为中小门;河庄山之北、海宁海塘之南为北大门。因受山势逼迫,这一带海潮和江涛尤为凶猛。如水势南侵,因有龛、常诸山捍卫,其患犹轻,若“水势北徙,则直逼仁和、海宁塘身,为害最剧”①。故海宁附近向为修筑海塘的重点所在。《海塘录》便以这一带为记述对象,详载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 1764 年)以前历代修筑海塘的经过、施工情况,以及海塘的地区分布和兴废沿革。

《海塘录》共 26 卷。卷首录诏谕圣制,其后分图说、疆域、建筑、名胜、

古迹、祠祀、奏议、艺文、杂志 9 门。“图说”包括海塘图、江塘图、引河图、土修塘图、柴塘图、清鱼鳞大石塘图、大石塘底椿式、十八层砌式、条式担水图、草盘头图、切沙图、尖山石坝图、木柜图、竹络式、明五纵五横鱼鳞图等 15 幅,皆附有文字,说明起讫长度、用料、规格、施工要领有关内容。“疆域”记述海塘沿革和乾隆年间查勘海塘的情形。“建筑”记述历代修筑海塘的历史。“名胜”、“古迹”记述沿线山、河、湖、塘、浦、石、桥、亭等地物和诗文。“祠祀”记述沿线海神庙、祭文和诗词。“奏议”记录工部诸臣奏章。“艺文”收录南北朝至乾隆间赋、状、书、文、表、议、考、记、诗、词数百篇。“杂志”记述潮汐成因、潮候等。

是书与《治河方略》一样,同属水利工程专书,其中也包含许多水文地理知识:

  1. 在利用风向和水流冲刷沙洲方面,大学士嵇曾筠提出:“宁邑塘工之患虽在北岸,而致患实由南岸长有沙滩,绵亘百余里,又有沙嘴挑溜,遂致江海水势全向北趋”①。他主张用借水攻沙之法,在南岸沙洲用铁器具梳挖陡岸,使沙岸根脚空虚,再“乘冬季西北风多,海潮往来,使之自为冲刷, 随势坍卸”③。

  2. 在利用海潮倒灌,挟带泥沙护堤方面,朱轼提出:“海宁沿海地方,俱系沙土,且潮汐往来,变迁无定,今沿海一带长有微沙,乘此新涨时,急将石塘砌筑,将来沙能渐聚,便可拥护塘根”④。

  3. 在利用河底高程,开挖引河、导引水流方面,《海塘录》提出:“开挖引河,必须看河头有吸川之形,河尾有建瓴之势,因高就下,一气贯注, 方能掣溜成功”⑤。

这些工程设计,无不反映出清中叶地理知识用于实践的社会效应,它生动说明了地理学历来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海塘录》综括古今,资料丰富,“征引各史志及《玉海》、乾道、咸淳《临安志》、《四朝闻见录》、明各朝实录诸书,考订、征引颇为该洽”⑥。例如:唐开元时,所筑盐官海塘长 24 里,旧《志》误引《泊宅编》,作 224 里,凡属此类,皆作订正。又如:所载铁符镇海一事,海宁海堤始筑于沈让诸等,皆过去志乘未备,系新增加的资料。再者,《浙江通志》虽载有海塘

① 《海塘录》卷一。

① 《海塘录》卷一。

③ 同上。

④ 《海塘录》卷十三。

⑤ 《海塘录》卷十五。

⑥ 《海塘录》卷首。

事宜,然仅至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为止,《海塘录》则详叙至乾隆二

十九年(公元 1764 年)。所载清廷有关修筑海塘的谕旨,亦有参考价值。是书间有脱误之处,《四库提要》云:“如建筑门,叙述宋制而不及引《咸淳临安志》所载林大鼐之议。明安然之筑石堤,《明实录》载于洪武十年(公元 1378 年),而书中误作十一年”等等。这些小误不足累及全书,它的史料价值和地学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